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家重大项目 >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踏访]汉水由此向北流
www.6300.net   2009-08-14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从鄂西北丹江口出发,经老河口,进入河南邓州。冬日的豫西南阳盆地,庄稼收获后留下的土地,黑油油一片。纵横原野上的引丹水渠草坡,青色依然不减,三三两两的羊群,散布其间。  “欢迎进入南水北调中线 ...

  从鄂西北丹江口出发,经老河口,进入河南邓州。冬日的豫西南阳盆地,庄稼收获后留下的土地,黑油油一片。纵横原野上的引丹水渠草坡,青色依然不减,三三两两的羊群,散布其间。

  “欢迎进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人民多壮志,敢叫渠首换新天”,悬空横跨公路的一幅幅巨大标语,引领我们一路西行。

  21日下午4时,我们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首陶岔。

  渠北汤山之上,东延的几千亩山地,红旗招展,人声沸腾,推土机发出阵阵轰鸣。跨过飞架引丹大渠的彩虹桥,渠南大禹山的数千亩山岭,分布着公路、引水管道、水平坡地的雏形,十多台大型施工机械,在山间咆哮。

  “同饮一江水,共植一片绿”、“万亩生态园,情系万人心”,工地上醒目的宣传牌,告诉我们这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建于1974年4月的引丹渠首陶岔枢纽工程,由4.4公里的库内引渠,5孔涵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闸,100多米长度的闸室土石坝组成。此刻,它静静地矗立,与身旁热闹的施工场景,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将改造为渠首控制闸,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输水第一闸。

  1958年4月,国家水利部下达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书》,明确规定,引水灌溉是枢纽的主要任务之一,引汉济黄济淮应作远景考虑。然而,当时的设计者,却未雨绸缪,没有忽略这一“远景考虑”。

  翻开业已发黄的枢纽建设图纸、方案,我们发现,建在南线陶岔的引丹渠首,是反复比较北线贾沟、中线王岗之后选定的。除了地质条件、施工难易等因素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利于日后向北引水。

  那时,中国水资源分布已严重失衡:南方汉江流域年径流量近600亿立方米,流域内亩均占有水量为1450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为1880立方米;较之北方黄、淮、海流域,亩均168至340立方米,人均279至512立方米,高出几倍多。

  人们看中陶岔,还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理由:建设控制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利枢纽,陶岔引丹渠首水位,将高出毗邻的华北平原,同我国重要城市北京、天津产生100至150米的高差。这就意味着,可从丹江口水库,全程自流输水到京、津,供水范围将覆盖整个华北平原。

  人们十分清楚地看到,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势在必行,只是时间迟早的事,而引水北上的最佳出水口,则非陶岔莫属。

  近30年间,陶岔及清泉沟引水渠,预演着南水北调、调节水资源的故事。

  从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起始,长达340公里的总、干、支三级骨干渠道,遍布豫西南淅川、邓州、新野大地,使千百年来饱受干旱的150多万亩土地,从此如沐甘露,旱涝保收。

  汉江中游的鄂北岗地,与豫西南同处唐白河流域。史载,解放前这里常是“五月大旱,汉江可涉;秋冬大旱,遍地野火”。1974年7月,长68公里的清泉沟引丹灌渠建成,这里210多万亩农田解除干旱威胁,五谷丰登,成为鄂北小江南。

  从陶岔渠首进水闸南端,沿陡峭的台阶攀登,我们来到绿树掩映的高地。这里,有一棵高20多米的雪松,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棵当地群众称为“任重松”的树,分外引人注目。

  1979年5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到这里视察,专门从湖北带来一棵雪松,并亲手栽种在俯视渠首的高地之上。2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们才慢慢读懂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情祝福。

  王任重长期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时期的政治委员。地跨湖北、河南的丹江口水利枢纽,是两省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果实,在他心中重千斤。

  产于湖北、植于河南的一棵雪松,时时在昭示人们:鄂豫两省,山水相连,一衣带水,要把共同开发利用丹江的事情办好。

  也许是巧合,“任重”二字,又引发千千万万后来者,对开发汉江、造福人民任重道远的联想,激起他们奋发努力、振兴中华的万丈豪情。

  离渠首不远处,有一片占地30多亩的“博士林”。这是去年3月,北京大学30位在读博士生营造的。他们离开课堂,来到陶岔,吃住在农家,用7天时间,栽下了这片生机盎然的银杏。

  此后,人们从“博士林”的青枝绿叶之间,感悟到只有恢复生态平衡,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科学道理。

  在大禹山生态园建设工地,我们遇到淅川县九重镇党委书记张振亮。这个额头冒着汗、鞋上沾满泥的现场指挥,激情满怀。他说:“省、市、县投资逾亿元,将陶岔周围万亩耕地全部退耕,在渠首兴建特色植物、苗木繁殖、水源涵养等方面构成的万亩生态园,旨在保一江清水送北方,令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暮色四合,陶岔四周开始亮起灯光。兴建万亩生态林的人们,还要挑灯夜战。

  汉水由此向北流。中线水源区的人们,又奏响一曲团结战斗的颂歌。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http://www.6300.net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