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山工机械
内蒙古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2004年预测
www.6300.net   2009-09-05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2003年,内蒙古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及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涝、地震等多种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在工业和投资 ...

  2003年,内蒙古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采取强有力措施,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及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涝、地震等多种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在工业和投资强劲增长带动下保持了加快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将超过年初确定的预期发展目标。

  一、2003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尽管我区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程序上受到“非典”疫情负面影响增速有所回落,但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自治区历史上少有的高速增长态势,消费需求在各地区采取积极有效增加居民收入措施和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第一产业在调整中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国民经济发展成为“七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预计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可达2092.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6.3%,增速不仅将快于上年4.2个百分点,也快于全国7.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31个省区市之首。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可达421.8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可达947.89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增加值可达723.11亿元,增长11%。

  (一)第一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发展较快,种植业减产畜牧业获得丰收。预计2003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将快于上年0.2个百分点。农业中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油料作物和饲草料种植面积增加。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呼伦贝尔市受旱灾严重等影响,200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1360.8万吨,比上年减产3.2%;油料产量102.3万吨,减产6.1%;甜菜产量99.44万吨,减产49%;青饲料播种面积56.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9%。畜牧业在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调整农牧业结构带动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牧业年度全区牲畜总增3258.39万头(只),同比增长17.2%;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可达151.6万吨,比上年增长4%;奶类总产量可达275万吨,增长62.8%。

  (二)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受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及建成投产企业多生产能力增加等强有力拉动,工业生产保持了高速增长。2003年,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可达7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将快于上年6.9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情况看,呈现以下4个特点,一是轻重业保持同步增长;二是煤炭、电力、建材、冶金、通信设备和食品制造等六大行业成为支撑我区工业生产增速提效的主要力量;三是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工业生产均实现快速增长;四是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提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在工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显著提高。1-1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3.18,比上年同期提高20.7点;实现利润总额59.05亿元,增长95.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1.1%。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领域投资力度明显增大。2003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达1202亿元,比上年增长68%,增幅高于上年2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增长76%,增速居全国第一位。从主要行业投资完成情况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社会服务业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上述四大行业投资额占全区城镇以上单位投资额的51%。特别是我区用于工业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前11个月全区城镇以上单位用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一年投资额比2001和2002年两年工业投资总和(373亿元)还要多。投资的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企业、地方自筹和民间投资比重显著提高。2003年1-11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比例中,自筹资金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56%,银行贷款比重有所下降。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明显扩大。2003年,曾一度受“非典”影响较大的消费品市场,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伴随下半年各项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措施的落实,消费需求得到全面恢复性增长。2003年,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729亿元,将比上年增长12.8%。特别是受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餐饮业零售额增长快于批零贸易业。消费品市场正呈现出城乡市场销售明显趋旺,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热点不断升温的发展态势。

  据海关统计,1-11月份,全区进出口总额达28.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其中,出口总额12.67亿美元,增长39.6%。1-11月份,全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2.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

  (五)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明显增加。2003年,预计全区财政总收入可达251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5%。2003年11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084.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1.8%,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343.73亿元,增长19.8%;全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21.2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7.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6.5%和28.8%。

  (六)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回升。2003年,随着国家和各地区出台各项增资措施的落实到位,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3年,预计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7010元,比上年增加959元,增长15.8%。预计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84元,比上年增加198元,增长9.5%。2003年,预计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其中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8.4%,食品类价格上涨2.4%。

  通过综合分析,总的看2003年我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调控措施保证有效、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投资增势强劲和国际整体经济环境趋好等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国家和自治区各项调控措施保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面对“非典”疫情和较严重自然灾害,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应对,坚持“两手抓”,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得力,取得了抗击非典和抵御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确保了全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是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推动国民经济自主增长的内在机制逐步形成。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以及大力优化开放环境,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有力地支撑经济加快发展。三是投资强劲增长,对全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拉动作用。2003年,全区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以重大项目和国债项目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加快建设进度,促进了全区投资的强劲增长,2003年11月底全区在建项目完成投资亿元以上的有122个,完成投资390.24亿元,占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38.6%,全年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成。四是世界经济形势整体经济趋好,十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经济加快增长的周期。尤其是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我区煤炭、天然气、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的增长,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2003年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虽然我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横向比较,我区经济基础仍然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建设资金短缺,城乡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拉大,就业形势严峻等。

  (一)农牧业基础地位仍不稳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困难依然较多。2003年,我区东西部部分地区先后遭遇旱灾、地震、低温、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呼伦贝尔市受灾严重。今年粮食的减产,有可能对明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和结构平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给这些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加之,上半年“非典”疫情带来农民工打工收入的减少,农牧民增收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使我区今冬明春扶贫救灾任务更加艰巨。

  (二)能源和交通运输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相当明显。近几年,虽然我区新增发电机组增多,给高载能工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造成西部电网电力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随着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的持续快速增长,铁路运输供需紧张状况日趋严重。据1-11月份统计,全国铁路煤炭日均请求车满足率仅为68%,比上年同期下低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带来我区成品油价格也有明显上涨。

  (三)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造成在建项目应付未付工程、设备款增幅过高,也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发生。据统计,1-11月份全区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应付未付工程、设备款达1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一方面,各地区加快建设步伐工程形象工作量增幅明显提高的同时,由于不少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地方和银行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造成建设单位应付未付工程、设备款较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因一些建设单位工程款的不同程度拖欠,致使农民工工资难以按时足额发放。

  (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伴随企业转制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4050”人员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我区就业和及时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加之从今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市场,使全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三、2004年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2004年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仍将保持连续和稳定。我区加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会进一步加强,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仍较强劲。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尽管经济运行中存在不少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但总体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一)支撑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少。

  1、市场活力对经济的推动将会进一步增强。目前,我区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型的阶段,逐渐转入了市场配置资源增强与政府调节更加积极有效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活力成份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强,民间投资增长速度会加快,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都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

  2、从产业发展看,一、二、三产业支撑经济加快增长的作用仍会增强。

  第一产业:由于2003年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主要农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占粮食产量60%的玉米价格上涨,将会影响到2004年。加之全国上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比重会继续上升。2004年如果不出现大的灾害,全区第一产业总体上仍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粮食总产量可恢复到280亿斤以上,油料、饲草料、肉类、奶类等产量将会较快增长。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03年全区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建成98个,这些重点项目将为2004年工业增长发挥较大作用。2004年还有一批重点项目要建成投产,同时又新开工了如神华煤油项目、小包钢不锈钢板、岱海和蓝旗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投资的乘数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另外,煤炭、电力、成品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普遍上涨,也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预计2004年第二产业增长20%以上,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9%。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建筑业也将实现较快增长,建筑业增加值将增长30%。

  第三产业:2004年全区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较多,一是国家将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二是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交通运输能力、邮电通信能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小城镇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提高。三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此外,随着鼓励城镇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以及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第三产业经济活动人口会明显增加,其就业机会将进一步增大。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将增长11%。

  3、经济增长的体制条件进一步改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摒弃某些限制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落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同时也会有利于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刺激市场力量和民营经济的加快发展有利于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国际经济环境趋好的可能性增大。世界经济由于政治原因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看仍是逐步好转的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对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的预测均高于2003年,世界经济的这种走势有利于外需的增长,为我区出口的继续增长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我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充分估计明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如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三农”、“三牧”问题依然突出、煤电运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信贷增长速度偏慢、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等,以及体制性深层次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在经济运行中,既有通货紧缩的阴影,也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一方面似乎存在某些过热的苗头,如工业、投资、财政的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消费物价、就业、消费特别是农村牧区消费等指标的低速变动又制约着经济的更快发展。当前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只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把握好,我区经济社会就一定能保持快速、协调发展,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引导不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就可能出现一些波折,这是应当努力避免的。

  (三)2004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通过对2004年我区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我们预测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

  1、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3%以上;

  2、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如果是正常年景粮食产量可望恢复到280亿斤以上水平;

  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9%;建筑业增加值增长30%;

  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0%以上;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7、外贸进出口总年额增长8%;

  8、财政总收入增长18%;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

  四、2004年宏观调控建议

  2004年全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五次全委会精神,加快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做到“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新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保持当前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控,防止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增加电力、煤炭、运输等有效供给;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在发展改革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此,建议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传出的信息看,明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不可能完全退出,扩大内需仍然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我区也必须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战略。要继续努力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按照国家确定的重点投向,选好项目,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加强生态、水利、能源、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有效需求。在确保在建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的同时,争取新开工一批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保持2004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条件。为此,一方面要积极做好财金工作,调整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调整结构和重点基础设施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扩大投资规模。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各地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节高收入,保障低收入,积极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确保农牧民负担不反弹;彻底清除目前农村牧区存在的不合理收费,坚持制止对农牧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提高种植业收益。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引导和支持农牧民外出务工,做好务工服务工作,保障务工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扩大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在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努力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进一步消除限制消费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住房、汽车等热点消费领域。完善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消费环境,改进消费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使广大群众更加放心、方便地消费。

  (三)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依靠大开放、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力争2004年再建成50个重点项目。二是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着力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从整体搞好国有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三是要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金、稀土应用、化工、电子、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各级党委政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自治区七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重点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在以下几方面狠抓落实:一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流动,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财税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金融、财税支持;五是摒弃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五)以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契机,着力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一是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建设,要发挥农牧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牧区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搞好产销衔接,确保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尤其要加大农村牧区道路和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牧区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

  (六)进一步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视解决城镇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社会保险费的按时足额收缴和发放。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困难行业和困难企业“两个确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体系,建设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落实好国家、自治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