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要“高”出机器人一筹
“联动时必须注意变位机的角度,每个动作位置要精确,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焊接点焊丝的干伸长度一致。”在对机器人进行编写程序时,廖国锋变得非常严肃。为了得到更完美的效果,廖国锋一直在焊接机器人周围不断地计算、调试、实验,高温的电焊环境下,短短10分钟就已经让他的后背湿透,而廖国锋却只专注于手中的工作。
柳工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焊接机器人,廖国锋深知机器人应用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沿技术。可当时的廖国锋对于机器人的概念等于零,于是他开始琢磨机器人操作的奥妙,还自学机器人编程。机器人执行的是高度柔性化生产模式,一种机器人可以配置多种程序、实现多种工艺,这逼着他不断学习更多的编程知识,以及最新的焊接工艺、机械制图等,时刻要“高”出机器人一筹。
《电弧接焊机器人操作说明与维修应用》这本将近800页沉甸甸的书,廖国锋从头至尾翻阅了不下3遍,每一页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书页的边角甚至被磨圆。当焊接机器人进入柳工装载机事业部大型机厂时,几乎所有编程、调试及样件焊接的工艺实验都由廖国锋完成,他成了工人中的佼佼者。
韦智春是廖国锋的徒弟之一,这位有着8年工作经验的小伙子,常和廖国锋在车间里相互交换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廖师傅经常对我们进行基本电焊技术和现场生产实践的培训,他现在可以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韦智春一边熟练操作着控制焊接机器人的遥控器,一边说道。
行成于思,业精于勤。廖国锋通过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为装载机公司焊接机器人制定的参数调整工艺方案,使焊接机器人生产效率提高16.7%、焊接气体用量减少37.5%,这个项目在装载机公司推广后预计年创效益在50万元以上;在ZL30H—80H系列装载机结构件的设计、工艺评审和试制过程中,他提出的30多条改进建议大部分得到采纳实施,仅优化电瓶箱设计方案和取消坡口加工一项,每年创造的效益都在40万元以上。
人生心语: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都要记住: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廖国锋
同事感言:
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精神,难度越大,他越要试一试。他在工作中的细致,对技术上的问题的讲究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
勤奋努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