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 企业动态
山工机械
赣州金环:以智能装备重塑有色冶炼,中国技术突破海外垄断
www.6300.net   2025-07-09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赣州金环浇铸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简称:赣州金环)宣佩建先生,探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有色金属冶炼这一现代工业的“骨骼”产业中,冶炼装备的制造水平直接决定着行业的能效、环保与竞争力。长期以来,高端冶炼装备市场被欧美企业垄断,国内企业不仅面临高昂的采购成本,更在技术迭代与服务响应上受制于人。在这场全球产业博弈中,赣州金环浇铸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宣佩建,以“用中国技术改变产业生态”的信念,带领团队攻克全自动智能浇铸技术,实现从“人工拼误差”到“毫米级精准”的跨越,为中国有色冶炼行业注入绿色智能的新动能。

  有色金属是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的基石,其冶炼过程涉及熔炼、浇铸、电解等复杂环节。传统冶炼装备依赖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误差大,更存在高温金属液溅射等安全隐患。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领域,正面临严格的环保约束。在这一背景下,宣佩建带领企业的技术突破具有双重意义:既通过自动化技术降低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与风险,又通过精准控制减少金属损耗与能源消耗,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节目现场,宣佩建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业历程及企业发展的现状。他的技术征程始于2006年。这一年,他在赣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赣州金环浇铸设备有限公司,瞄准有色金属冶炼装备的国产化空白。“当时国内没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浇铸机,所有高端设备都靠进口。”宣佩建回忆。突破始于国家首个现代化炼铜项目。2008年,宣佩建团队承接全自动浇铸设备的研发任务,却面临成功率不足0.1%的技术瓶颈——金属液的流量控制、温度稳定性、模具定位精度等环节,任何一个参数偏差都会导致浇铸失败。团队在车间驻扎了18个月,通过数千次实验优化算法,最终研发出中间包与浇铸包的联动控制系统,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填补了镍自动定量浇铸机等多项国际空白。这项技术经院士专家组评定为“国际领先”,并获发明专利认证。

  如今,赣州金环的产品已覆盖铜、金、银、镍、铅、锌等全品类有色金属冶炼,服务中金岭南、紫金矿业、金川集团等80%的主板上市企业客户,并出口至欧洲、印尼等地区,成为全球少数能提供“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

  尽管技术领先,宣佩建的“中国方案”在市场推广中仍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客户认知壁垒导致技术优势难以充分展现——部分企业习惯传统人工操作,对智能装备的长期收益认知不足,公开招投标中常陷入“低价中标”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行业整体经济压力使部分客户倾向选择低端设备,即便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我们的设备前期投入可能比进口设备低30%,但生命周期内的维护成本更低,良品率提升带来的收益远超初期投入。”

  为打破“价格战”困局,团队推出“设备租赁+服务分成”模式,降低客户采购门槛;同时加强与行业协会合作,通过案例数据证明智能装备的长期价值。2023年,公司组建专业市场团队,针对不同金属品类定制解决方案:为铅锌冶炼企业设计防腐蚀喷涂装置,为金矿企业优化电解机组的高纯度提取能力。这些“量体裁衣”的服务,逐渐改变客户对国产装备“低端”的刻板印象。

  “我希望在中国研发的技术,不仅服务于中国,更能走向全球,让有色冶炼行业从污染源变成绿色工厂。”这种理想主义,驱动着团队持续投入研发。2024年,公司建设智能装备研究院,聚焦氢能冶炼、低空金属打印等前沿领域;同时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目前,赣州金环已拥有超百项专利,逐步从“技术跟随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

  谈及未来的规划,宣佩建表示,在他看来,有色冶炼行业的未来在于“三化”:装备智能化、生产绿色化、产业链全球化。通过智能装备的普及,行业不仅能减少人工依赖,更能实现金属回收率的提升与碳排放的降低。

  从毫米级误差的精准控制,到全球市场的稳步拓展,宣佩建用18年时间证明:中国技术不仅能打破海外垄断,更能定义行业新标准。在有色金属这一传统工业领域,赣州金环的突围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这场全球产业变革中,赣州金环的故事,正书写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追赶”到“引领”的新篇章。

来源:互联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