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生产模式。从青藏高原到东南沿海,智能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不仅让“耕牛下岗、铁牛上岗”成为现实,更以科技之力为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能。
在甘肃省碌曲县,6000亩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效率提升近8倍,人力成本降低超70%。黔西南州册亨县创新“机械化收割+无人机吊运”一体化模式,水稻采收损耗率下降至3%以下,单日作业面积突破千亩。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7%,智能农机正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在科技的进步和效率下实现了从“人畜力”到“机械化”的跨越。
安徽省淮南市通过北斗智能终端实现农机作业精准监测,植保无人机3小时完成300亩农田飞防作业,肥料利用率提升20%。浙江省淳安县推广的智能插秧机集成变量施肥技术,亩均化肥用量减少15%,稻米品质达到绿色认证标准。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打造的“无人农场”,通过虫情测报大屏和云端数据管理,实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2%。
国家政策的补贴,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持续加大,通过“真金白银”激发机械化活力。淮南市2025年发放农机补贴超9000万元,推动智能终端覆盖率提升至65%;宁德市创新“粮耕保姆站”服务模式,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43个,服务面积达109万亩。全国范围内,农机手培训年均超百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山地轨道运输机、纯电动植保车等特色装备的研发应用,丘陵山区“耕种难”问题逐步破解。业内专家表示,农业机械化正从单一生产环节向“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延伸,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从“人畜耕作”到“机械当家”,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增收”,农业机械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翅膀”。伴随5G、北斗导航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一幅智慧农业的壮美图景正在中国大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彭杰,辜位兴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