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对中国的商品有挥之不去的吸引力,物美价廉、种类丰富,中国的大多数商品非常适合非洲广大民众的消费。”1993年大学毕业就到被中国一家国有企业派到非洲开拓市场,现在已经组建了自己公司的惠红林对非洲的商机有深刻的认识。
1993年至1997年,惠红林在非洲的多哥和刚果贝宁工作,期间,他考察了不少非洲国家的市场,“这是中国企业发展可选的热点之一。”2001年,惠红林在深圳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从事纺织品对非洲的出口业务。
非洲成就了惠红林的梦想并将继续为他提供发展的舞台,现在,他的公司已经连续5年年出口额达到2000万美元。今年5月,他由组建了一家太阳能技术公司,以非洲太阳能应用产品市场为主要目标。
黄梅波说,投资行为的自发性、商贸活动活跃、传统产业在非洲有较大生存发展空间是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特点。
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投资非洲主体日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走向非洲,传统的国家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中小企业出于商业利益自发投资非洲使得中国投资非洲范围空前扩大,目前覆盖国家熟练已达到81%。
商贸活动活跃,但大多属于小本经营。中小企业在非洲各国开办的贸易性、生产性企业近900家,主要涉及经营灵活的零售行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加工行业,投资规模不大,投资总额超过100万美元的占极少数。
传统产业在非洲有较大生存发展空间。非洲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大,但工业经济相对落后。中国中小企业加工制造能力强,双方互补性很强,制鞋、制衣、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非洲有很强生存、发展空间。如浙江台州市企业主李传法2002年在埃及投资建立埃中兄弟鞋业股份公司,现以占有埃及50%以上的旅游鞋市场。
3大难题亟待破解与会专家指出,不明确合适的投资项目、缺乏投资资金、竞争日益激烈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向非洲”面临的问题。
中非发展基金经营管理部总经理助理范占军目前,中非发展基金已累计通过投资决策项目30多个,项目总投资50多亿美元,约30个项目基金内部已立项,一些项目正在跟踪培育。但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对非投资融资需求。
黄梅波说,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要求,致使外汇资金的融通和汇兑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决策和规模,目前国内尽管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但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中小企业的自发性投资,由于对非洲了解有限,对投资策略缺乏清晰定位,没有明确、长远的投资计划,加上中小企业海外经营运作能力贫乏,不具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尤其缺乏了解非洲、懂经营、会管理、通外语的人才,影响了企业发展壮大。
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原材料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从投资、援助等方面加大了对非洲的控制,一些国家还以人权为借口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活动。
与会专家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中国有关部门应当大幅增加优惠资金,在中非发展基金基础上设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投资非洲的支持基金;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进入非洲,为当地中国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贸易结算、财务管理咨询等便利。
政府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对非洲投资的信息咨询、评估,掌握相关投资领域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应当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广泛开拓市场等手段,提高其在非洲市场的竞争能力,在当前各国企业角逐非洲市场的形势下持续发展壮大。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