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山工机械
2011年全力做大做强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
www.6300.net   2011-01-18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再制造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通过发展再制造产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应加大力度破解产业发展的瓶 ...

  2010年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确定启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志,目的在于加强对再制造产品的监管力度,进一步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公布了《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机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时,推动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及大型废旧轮胎翻新。

  根据这一文件,我国将紧紧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提高再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规范旧件回收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着手,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政策引导,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再制造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再制造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将再制造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政策为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记者也了解到,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和企业正在加快开展有关绿色设计制造、产品多寿命周期工程等研究,并瞄准了轿车、摩托车、电冰箱、计算机、空调等产品的回收再制造。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9年底,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并在探索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再制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应用的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等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试点工作也已开展。一个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正在我国逐步兴起。

  努力破解再制造发展难题

  在我国,再制造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再制造,推动再制造,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再制造产业在我国开始兴起,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徐滨士告诉记者,从认识层面看,人们对再制造的完全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不少制造企业对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性不够,没有看到再制造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从物流回收层面来看,我国仍需加快探索建立适应再制造企业所需的废旧机电产品,特别是发动机产品来源的物流体系。从关键技术层面来看,当前有限的以发动机再制造为主要应用对象的关键技术无法完全满足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各个再制造行业(如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对再制造关键技术的多层次需求。从再制造模式层面来看,还有不少再制造企业因引进国外再制造生产线,仍沿用国外的尺寸修理模式和换件修理模式,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尺寸恢复、性能提升”模式认识不足。从中试平台层面来看,由于缺乏中间转换环节,如国家工程中心、再制造中试基地等,实验室里研发的再制造关键技术未经中试直接应用于再制造工厂的生产线,影响了生产效率和可靠性。从安全监管方面来看,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来对再制造企业进行管理,也还没有对再制造产品实行强制性的产品认证、标志标识、产品信息备案等制度。

  有关专家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再制造产业发展应做到:一是要加快让更多企业和民众了解再制造,正确理解再制造的科学内涵及意义,使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再制造产品的开发之中,使民众乐于使用再制造产品。二是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通过出台相关法规及废旧汽车、电子电器、农用拖拉机资源化的单项法规,确立“制造商责任制”、建立资源化企业和产品认证体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三是建立管理科学、运转协调的逆向物流体系;以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带动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该领域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建立机电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制造、再使用的闭环物流链,形成集社会、经济、环保效益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化产业群。四是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支持再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过时产品的信息化再制造升级改造,形成中国特色再制造工程体系。

来源:中国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