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这股子勤奋劲和用心,使他提出了众多高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如瓶装气串联使用以提高利用率;焊机送丝机构加装保护套管可以用来放置焊枪;完善细化90和100吨工艺文件;130吨88和89臂主焊缝内凹问题工艺方法探讨并拟出方案;改进工装磨具12套;加强板存放架;工艺撑存放架等……
由李传泉参与的这些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目前每年能够为公司增效达千万元。
他改改工序就能够节省工友一天的劳动力
在提起李传泉时,李传泉所在的结构车间副主任周全民一个劲竖大拇指:“他是我们车间的一块宝,不,是我们全公司的宝!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周全民还讲述了李传泉的一个小故事。
事情发生在2008年,当时车间生产任务异常紧张,一台大吨位起重机从生产线落地只有15天时间,工人们每天早晚赶工都还是赶不赢交货。
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李传泉却同时开始琢磨:“是不是能够对大吨位吊臂法兰工序进行改革创新,让品质得到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缩短时间?”
为此,每天,工友们都下了班,李传泉却依然留在了车间里,对着机器一遍遍琢磨,一次次画着程序图纸,又反复对自己的设想加以实验论证。“那段时间,眼看着他瘦了好几圈!有时深更半夜都还见他车间里的等亮着。”不少同事都开始劝李传泉放弃,并告诉他的设想违反了工艺操作规则,是不会被采用的。
但李传泉依然坚持,他说:“哪怕让我试试,最终不成功的话,死了这条心也好。”也许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实验,李传泉终于证明:假如将原来的大吨位吊臂法兰工序“筒体划线——冷作摆搭(头、尾对接)——焊接——总成划线——镗加工——冷作摆搭(摆法兰)——总成焊接”改成“筒体划线(将法兰孔划出)——冷作摆搭(法兰孔利用割规割圆,将法兰摆好)——焊接——总成划线——镗加工”,则在每根吊臂上能够节约出4小时时间,一台车有六截臂的话,则每台车在该环节能够节约出24小时生产时间。“更重要的是,经过仪器检测,这样的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跟以前的工序生产的产品,没任何区别!”
“神了!他就像个魔法师一样!改改工序就创造出奇迹。”车间副主任周全民再次竖起大拇指。“这意味着生产每台车,就能够节约出一天的时间,这是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团队好才是真的好
工作成绩出色,各种荣誉纷沓而来,领导们重视,李传泉也从一名普通冷作工被提拔到大吨位生产线冷作工段段长,成了一名基层管理人员。
可他,却依然不骄不躁,喜欢穿着他心爱的蓝色工作服穿梭在车间,看见忙不赢的工友立即上去搭把手,遇到工友们不懂的技术问题则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团队好了才是真的好。我要带着我的团队,在技术上实现更多的创新,向更高的方向奋进!”李传泉告诉记者,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新目标。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