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徐工重型已经培养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6人,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在国家标准委员会任职,2人在国内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多人入选徐州市拔尖人才和技术专家。在几百人的研发团队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有200余人。徐工重型的技术中心不仅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级技术中心评比中也名列前茅。
是什么使得徐工重型能够网罗尽天下人才,打造起一支优秀的技术团队?
接触过徐工重型的人可能都知道,在徐工重型有着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对年轻技术人员实施“133”人才梯队工程,也就是给不同层级的技术员工开设不同层级的“小灶”,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传帮带网络,任何一个层级的技术人员,无论是高工还是设计员,都能够得到更高层级的实时指导和帮助。“开小灶”的同时,还给“压担子”,让有激情、有思想、有实干精神的年轻员工,承担重要项目的技术攻关,在用人上,尊上不唯上、重书不唯书,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加速技术创新队伍的成长。
放飞喜悦的红绸子
在徐工,28、29岁就担当重任的毛头小伙不断涌现,对他们而言,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体现了人生价值,这是让他们披肝沥胆、忘我投入的最大动因。
他们说:“徐工给我一片天空,我就为她添光增彩!”而徐工重型的经营层想得最多的就是:“要让每一颗金子都闪光!”
为了让每一颗金子都闪光,创新体系必须跟得上!
徐工重型不仅建立了工程机械领域最具创新实力和影响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涵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实验研究、标准研究的完整研发平台,还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建立合作网络,通过项目攻关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总结提炼形成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并在合作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正是有了这样坚固的研发团队,才有了徐重铁打的技术,使得徐重的龙头地位固若金汤。
2010年9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球起重机峰会传来消息:徐工跻身全球移动式起重机行业前三甲!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