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浏阳基地开始发展再制造产业。王智军意识到,既然开展再制造能够实现节能节材,为什么不对机械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呢?
依托浏阳基地的发展,中大机械结合原有的企业发展模式,推出并完善了适合工程机械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租赁模式:即企业把产品出租给工程公司,然后再把已经租赁了较长时间的产品回收,进行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使产品的性能达到新品以上的水平。
王智军说到:再制造的产品一般都比新品要便宜,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减轻施工企业的负担,也能使企业的营业额不断增长。2010年,中大机械再制造的产值达到1200万元。
对于开展再制造业务的企业而言,再制造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带来了自身经营业绩的提升。而再制造的发展,也给再制造设备的使用者带来了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设备性能的优化,使企业能够以更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产出。
在湖南宇环同心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简称“宇环同心”)采访时,副总经理彭磊介绍说,为了控制成本,国内一些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会从国外引进旧生产线或旧生产设备。有时,企业引进的旧生产线数控系统的性能已大部分丧失,并且与现代数控系统不相容。此时,必须对旧生产线进行再制造。
彭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国内某汽车生产商曾经引进了一台旧的数控机床,交由宇环同心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宇环同心对这台设备进行专业化修复,对数控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使其系统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购买新设备需要花费3000多万元,而现在,这家汽车生产商只需支付我们不到100万元。”彭磊说。
彭磊说到:数控机床的再制造比制造新机床的周期要短得多。一台全数控随动曲轴磨床,如果购买新品,从下订单到交货至少需要4个月时间,而如果利用旧机床进行再制造,只需要1至2个月。
此外,再制造投入资金少,产品性价比较高。据统计,对于附加值很高的数控机床,通过再制造充分利用机床的原有零部件,而节约制造这些零部件的成本,平均可以比购置同样性能级别的新机床节约成本50%以上,且再制造后的机床可达到或超过原有新机床的性能水平。同时,用户可以根据机床的状态及工艺要求来选择数控系统或其他功能,进一步节省成本。
根据有关研究,机械再制造的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比制造新品节能60%以上,不仅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还可以在实现节能、节材的基础上,减少重新生产铸铁件对环境的污染。
探索破解再制造瓶颈
在浏阳基地采访期间,浏阳基地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吴震讲述了一个故事。不久前,国内有个企业要对一部主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更新。由于更换这个零部件的费用很高,而且需要较长时间,这家企业决定采用再制造工艺,对这个零部件进行修复升级。
在选择委托厂家时,这个企业倒是费了一番周折。当时,有一家外企和一家国内企业同时向其报价,前者报价20万元,后者只报了5万元。尽管报价悬殊,但这家企业还是选择外企来承接这一业务。
“此事说明,尽管再制造的市场空间广阔,但国内市场对于国内再制造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认知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吴震说,“如何提高市场对我们再制造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信任度,是国内再制造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吴金明博士也表示,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其发展不仅需要面对市场是否认可和接受的问题,也面临产业化平台匮乏等难题。
“其实,从技术储备的角度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再制造技术,这种技术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发达国家的技术适用范围更广泛,实用性更强。但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再制造产业还缺乏技术资源整合和产业化的平台,这就造成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步伐十分缓慢。”吴金明说。
黄阳说到,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产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应该加快打造促进再制造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平台。
“我们正在为此努力。”黄阳介绍说,作为开展国家再制造产业建设的首批示范基地,浏阳基地已做出明确规划,到“十二五”末,将全面完成仓储物流、拆解清洗、鉴定与检测等10大核心平台和院士、博士后2个工作站建设,建立再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增强再制造产业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技术产业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全面建成以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数控机床再制造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技术起点高、产业链完整、配套设施齐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机电产品再制造示范园区。
为此,浏阳基地已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探索和建立逆向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在销售主机产品时,就与用户签订回收合同,为再制造的发展提供稳定旧件来源;同时,浏阳基地将加快打造统一物流平台。
“我们要避免‘醒得早、起得迟’。”黄阳说,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中,浏阳基地处于起步较早的阶段,但从整体来看,整个产业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此浏阳基地应加强科学规划,不断探索和推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使再制造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