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分析
山工机械
200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
www.6300.net   2009-08-15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报告之一· 积极财政政策功能面临转 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 左右。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的同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以 维护 ...
报告之一· 积极财政政策功能面临转

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
左右。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将在保证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的同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以
维护好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势,并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增强经济自主增
长的内在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004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现实经济接近潜在经济增长水平,GDP有望增长8.5%

从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几个因素看,今明两年,我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全要素生产率
增长速度不会慢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3%的水平,潜在生产能力在9%左右,略高于1997年至2002
年8.5%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

从现实经济增长因素看,2004年,国际国内有利于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因素很多。首
先,世界政治环境趋于缓和,不会重现2003年伊拉克战争那样严重的政治事件。2004年世界经
济增长率达到4%左右,比2003年提高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复苏加快,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
国际环境将有所改善。其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
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引导的内生经济
增长活力进一步增强,将基本形成城镇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自主投资能力提
升、就业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良性循环。再次,稳健的货币政策
将继续维持,间接融资渠道仍较通畅,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有较大扩张空间。2004年的经
济发展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会有所减弱,但国家仍将继续发行适量国债,以满足在建项目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当然,国内环境中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是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下
降,城乡就业矛盾依然突出,二元结构遗留下的社会发展方面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性化,
社会稳定压力增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4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的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增长态
势,国民经济有望增长8.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2%,
第三产业增长7.7%。与1998年至2002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差近1个百分点
相比,现实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由复苏阶段向繁荣阶
段发展。

二、社会总供求关系有所改善,物价水平小幅回升

2004年,我国社会总供求关系继续改善,物价涨幅有所提高。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最终要
传导到消费环节。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国际市场粮油价格走高,会继续推
升我国粮油价格上涨;经济较快增长也会继续拉动服务业价格的上升。因此,2004年,我国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有所上升。但我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仍未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并不存在严
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近60%,多数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
球总体价格水平偏低的条件下,我国可贸易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少数商品短期
内出现供给不足的局面,我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用于扩大进口,约束经济扩张的资源限制在很
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来解除。预计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涨幅比2003年提
高1.2个百分点。

三、经济增长对就业带动作用增强,城乡就业有所增加

近年来,第三产业成为我国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产业。2003年,受非典影响,第三产业
发展缓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仅增长5.4%,分别比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慢3.1和6.4个百
分点,增速差距之大为历年之最。经济增速加快并未带来新增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使原本就
比较严峻的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估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约400万人,城镇失业人员总量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4.5%。

2003年中以来,面对非典给我国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家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
的首要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这些政策将
在今年年底和明年显效,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2003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拉
动第三产业新增就业500万人以上,全部新增就业900万人左右,下岗职工再就业400万人。从
2004年劳动力供给来看,新增劳动力基本与2003年持平,约为1000万人左右,企业下岗人员的
规模大约为300万人,比2003年减少300万人。因此,2004年就业形势略好于2003年,年末城镇
登记失业率可控制在4.5%左右。

四、外汇储备增量减缓,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升值压力是左右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原因。2004年,国际
收支顺差会继续增加,但增量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减轻。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扩大;收
益项目略有逆差;货物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侨汇收
入会继续较快增长,通过个人渠道流入的外汇会继续增加,转移项目顺差会成为经常项目顺差
的主要来源。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保持顺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超过700亿美元;境外
筹资额将会扩大,证券投资项目将出现顺差;外国金融机构获得QFII资格的数量会增加,资金
调入加大;出口企业提前收汇、进口企业延期付汇的情况仍将大量存在,贸易信贷顺差将居
高不下;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欧元的趋势仍将维持,利差的存在将刺激一部分套利资金通
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形成一定数量不稳定的外资流入。经常项目略有顺差和资本项目
顺差将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预计到200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比2003年底增加1000亿美元,外
汇储备总额达到5300亿美元,但2004年外汇储备增量将比2003年减少500亿美元左右。2004
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仍需化解,汇率应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为宜。

五、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需求明显回升

2004年,有几大有利因素促使消费需求增长。一是消费环境改善,国务院明确规定了今后
五年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的目标,要求与市场秩序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基本建立和完善,执法
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秩序总体上有所转变。国家发展
和改革委员会起草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年内有望出台,将促使国内的汽车市场及消费环
境有较大的改善。二是以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的中产阶层正在我国形成和扩大,由
其主导的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将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
并成为我国内需稳定增长的最大内生动力;三是非典疫情影响了2003年二、三季度的消费需
求,2004年餐饮、娱乐、旅游、居民服务等服务性消费会出现补偿性高增长。四是提高个人
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广州、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已根据当地情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
起征点。这一政策有利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提高实际收入水平,扩大消费。
五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保持在每年提高1至1.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
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消费需求增加。但失业率高企和农村居民收入
增幅不高不利于短期消费增长。

预计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左右,实际增幅比2003年高出2个百分点,服务
性消费大幅回升,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消费和投资增长背离
的状况将有所好转。

六、投资增速高位回落,市场导向型企业投资依然活跃

2003年,实际投资增长速度仅次于1992年和1993年,是改革开放25年以来第三高增长年
份。2004年,市场引导企业投资活力依然强劲,投资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主要原因在于:投
资体制改革会迈出实质性步伐,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强化,国家将主要采取经济的、法律
的、技术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投资环境会明显
改善;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自有资金丰裕,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强劲;消费结构升级带动
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会继续推升房地产、汽车以及电子通讯等相关产业的投
资;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进一步增加。

当然,也有一些减缓投资增长的因素,2004年投资会高位回落。首先,建设国债功能从反
经济周期调控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国债建设的社会发展项目使用银行配套贷款较
少,国债项目带动投资增加的能力变小。其次,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逐步
显现。中央银行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会抑制房地产的投
资。2003年9月银行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信贷规模有所紧缩。第三,国家将实行最严格的
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制止违反规划批地和超规划用地,严肃查处违
法违规侵占农民集体土地的行为,清理和整顿各类园区,政府主导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
设活动受到抑制。最后,2003年投资增长基数较高,也将影响明年投资增幅的进一步提高。综
合判断,预计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1%左右,比2003年低6个百分点。

七、进出口恢复平稳增长,贸易顺差减少

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世界贸易增长,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需求增加,我国出口会保持
一定的增长速度;国际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会继续带动加工贸易的出口。但在人民币继
续盯住美元并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美元稳中趋升导致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不利
于出口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约束趋强;我国降低出口退税率也会影响出口
的增长。考虑到2003年出口基数高的特点,预计2004年出口将达到4730亿美元,增速下降到
14%左右。国内经济增长将带动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的增加,商品进口配额
扩大,对进口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为减缓与我国贸易顺差较大的美国、欧盟一再要求人民
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也会鼓励企业适当增加进口。预计2004年进口达到4670亿美元,增长16%
左右;贸易顺差约60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60亿美元左右,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下降。

八、税制调整稳步推进,积极财政政策功能转型

2004年将是税制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部分税制调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过几年试
点,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国家将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减
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从2004年
起,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其中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
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
税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探索如何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
消费型增值税,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税费改革,创造条件尽快统一
企业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积极财政政策的功能从反经济周期调控转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债发行规模有所
减少。但考虑到国债投资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债规模将保持在1100亿元左右,
除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外,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西部地区发展等方面倾斜,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
包括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注重经济和财政可持
续发展。

九、货币政策强化微调预调,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2004年,财政政策将不再担纲主力宏观调控政策,一直处于配合地位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应
上升、重要性加强。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主导地位转换的背景下,为保证新一轮经济平稳
增长,央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
供应量的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的稳定增长。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利用"窗口指
导"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预期。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
例,防止金融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初步预测,2004年全年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将达到
18.5%左右,狭义货币M1增速将达到18%左右,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保持基本稳定。

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表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始终把提高人的物质文化水平
和健康水平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
育、医疗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的服务水平;二是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加快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在发展过
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不断加强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统筹国外发展和对外开放。

2004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体制改革将会有重大
突破,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
二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合理划分中央、省地市之间的合理界限,建立国有资产经
营和监督责任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建立归属明确、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
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以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是财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四是加快
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将纳入议事日程,处理不良资产的力度将进一步
加大,并通过各种途径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商业银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以强化信贷
资产管理。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
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真正成为维护市
场秩序的"守夜人"。

(本文执笔 祝宝良)

表1:不同产业就业弹性

国民经济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

(万人) (万人) (万人)

1996 68950 0.14 16203 0.28 17927 0.79

1997 69820 0.14 16547 0.20 18432 0.31

1998 70637 0.15 16600 0.04 18860 0.28

1999 71394 0.15 16421 -0.13 19205 0.24

2000 72085 0.12 16219 -0.13 19823 0.40

2001 73025 0.17 16284 0.05 20228 0.24

2002 73740 0.12 15780 -0.32 21090 0.57

1978-2002 0.11 0.10 0.36

注: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反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状况。



表2:2004年国民经济预测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绝对值 增长速度 绝对值 增长速度 绝对值 增长速度

GDP 104790.6 8.0 115400 8.6 127720 8.5

一产 16117.3 2.9 16717 2.9 17360 2.8

二产 53540.7 9.8 60864 12.0 68936 10.5

工业增加值 46535.7 10.0 53373 13.0 60700 11.5

三产 35132.6 7.5 37819 6.1 41424 7.8

固定资产投资 43499.9 16.1 52770 21.3 61210 16.0

消费品零售额 40911 8.8 44593 9.0 48783 10.0

出口(亿美元) 3256 22.3 4148.1 27.4 4730 14.0

进口(亿美元) 2952 21.2 4029.5 36.5 4675 16.0

净出口(亿美元) 303.5 118.6 55

财政收入 18903.6 15.4 23100 22.2 27490 19.0

财政支出 22053.2 16.7 26200 18.8 30490 16.3

财政赤字 -3097.8 -3100 -3000

国债规模 1500 1400 1000

居民消费物价 -0.8 0.8 2.0

M1 70882 16.8 84420.5 19.1 98520 18.0

M2 185007 16.8 221083.4 19.5 258668 18.5

注:工业、投资统计数据均为全口径?表中产值数值均为现价。



总策划

王长胜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负责人

范剑平 张学颖 阎娟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

赵嘉国 上海证券报新闻编辑部主任

课题组成员

祝宝良 陈强 王远鸿 张亚雄 张永军

徐连仲 祁京梅 张峰 周景彤 李若愚

徐平生 牛犁 王硕 周莉莎

( 国家信息中心 上海证券报) 200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报告之二· 固定资产投
资拉动作用有所趋缓

2004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预计将在17%左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增幅较2003年
回落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2003年有所减弱;民间投资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
19%左右,增幅比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速;中东部地区投资前景
依然较西部地区更为乐观,投资增长将继续快于西部地区;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不会因
121号文件而变化;第三产业投资将出现恢复性反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今年有所增
强;与此同时,外商进入中国的脚步不会放慢,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依然广阔,中国将迎来新
一轮利用外资的新高潮。

一、投资增幅回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

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和投资率均达到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成为拉
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在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
保持较快增长。

促进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环境继续改善,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向好。美国
经济在今年基础上有望实现全面复苏,将对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发挥积极作用;虽然今年欧盟
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低迷的状况在明年将有所改善;由于外贸出口持续增长、投资者信
心增强、消费者支出增加,日本经济在历经10年低迷之后终于出现了好转,预计明年这一趋势
将继续下去,使日本经济走出低谷,进入温和复苏阶段。(2)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投资
是经济增长的函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
投资较快增长。今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预计在8.6%左右)将为明年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奠定基
础。(3)企业效益大幅提升。今年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持续提高。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
指数达到141.7,比上年同期提高14.7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5727.7亿元,比
上年同期增长49%,增幅比上半年回落7.7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的较快增长,将对增强企业
投资能力和意愿,扩大投资产生有利影响。(4)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企业投资活力增强。十
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继续深化
包括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信用、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体制改革,而且更加注重城乡改
革之间、不同经济领域改革之间、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协
调推进,这将增强全社会经济主体的活力,刺激经济更快增长。(5)物价水平持续回升,通缩阴
云逐渐散去。今年以来,我国物价基本扭转了2002年持续负增长的局面,消费物价连续10个月
保持正增长,生产资料价格延续了上年较快增长的态势。物价走高,通货紧缩阴云散去,有利
于企业效益和盈利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当然,2004年也存在诸多不利于投资较快增长的因素:一是2003年基数较高。根据国家信
息中心最新预测,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速度将达到21.3%,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投资基
数较高将对2004年投资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货币信贷政策收紧。今年货币供应和银行
贷款高速增长,在促进投资和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和银行风险。为了防
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央行采取措施放慢货币供应速度,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限制商业银行贷
款过分集中化。这些措施将对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很强的投资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综合分析,预计2004年全年全社会投资增幅在17%左右(见表1),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但增幅将较2003年回落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2003年有所减弱。

二、民间投资加速增长,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上升

由于多年政策累积效应和经济景气周期共同作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了明显
改善,为民营经济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更是出现了近年
来少有的高增长势头,民间投资对增强投资活力、增加就业、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的作用更加
突出。初步预计,2004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长将继续加快,预计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9%左右,增
幅比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国有及其他投资增速,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将由今年的
26.3%上升到26.7%。民间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政策环境进一步宽松,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
出,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
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
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将进一
步增强民间投资活力。

(2)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较大规模投资的能力;投资方
式也逐步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向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的集约型转变;不仅促进
了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而且为民间投资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尽管今年银行贷款增长过快引起央行及专业人士的担忧,央行已经采取包括提高存款
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在内的措施,控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但这些政策的波及面主要
集中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上,而对民间投资不会产生特别明显的影响。因此,明年民营投资资金
来源与今年相比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三、东中部地区投资快于西部地区,地域非均衡问题更加突出

2003年西部地区投资增幅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地区发展的差距出现拉大的趋势。2004
年,中东部地区投资前景依然较西部地区更为乐观,投资增长将继续快于西部地区。原因在
于:

(1)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可能减弱。从明年的政策环境来看,虽然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但在实施力度和操作方向上都会发生变化。首先,明年国债发行可能在1100亿左
右,比今年减少300亿,实施力度明显减弱。其次,从投向上看,除了今年确定的投向外,振兴东
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农业特产税改革等,都需要中央政府增加
财政支出。这样,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必将有所减弱,影响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

(2)企业自主性投资依然不强。从近年来地区投资增长中我们发现,与中东部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投资对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债资金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政策支持的力
度减弱,那么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幅将出现明显下降。

(3)新开工项目相对较少。今年前10个月,西部地区新开工项目仅为21747个,比中部地
区、东部地区分别少3251、13393个。从新开工项目来看,西部地区投资增长的后劲明显弱于
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投资扩大的潜力明显不足。

与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的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对消费和出口的依赖程
度很小,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因此,明年西部地区投资增幅的下降将对整个西部地区
的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注意。

四、更新改造较快增长,自主性因素不断增强

随着国债技改贴息资金到位和市场环境的好转,今年技术改造投资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
高增长,改变了2001年以来技改投资增长总体偏慢的格局。前10个月增幅高于去年同期近20
个百分点(见表2)。这说明我国投资开始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经济增长的自主性
因素正在不断增强。

明年更新改造投资将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因为:(1)为使投资扩张
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和质量,国家的技改贴息政策不仅不会取消,而且其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2)为解决近两年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率偏高(预计今年投资率将在45%左右),以及部分地区和
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国家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
经济手段(财政、税收、土地等)引导和调节投资,防止投资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死灰复
燃。这样,鼓励技术改造,对铺新摊子、上大项目进行一定的限制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3)
今年以来企业效益增长加快,对明年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奠定了资金基础。综合判断,
预计明年更新改造投资仍将保持较高的增幅,将达到19%左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将继续上升。

五、央行信贷政策影响有限,房地产投资继续高增长

在房地产是否过热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尽管房地产业在土地批转和购置环节存在的问
题不少,但房地产业总体发展依然是健康的,明年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势头并不会因121号文件
而变化。这是因为:(1)虽然当前房地产增长很快,但这种高增长有实实在在的需求支持。以
今年前10个月为例,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长达40.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2个百分点,也高出同
期投资近10个百分点。(2)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是拉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从
1998年起,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住房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支出结
构,住房消费比重大幅上升,大大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3)为刺激多年萎靡不振的消费经济,
明年我国将继续采取扩大消费的政策,其一就是继续发展消费信贷政策,这对人们加大购房力
度,刺激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综合上述因素,预计明年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长
20%左右,增速比今年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

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受非典疫情影响,今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长减缓,预计全年仅增长6.1%,比上年回落1.2个百
分点,与第二产业增长不断攀升形成强烈反差。2004年,第三产业投资将出现恢复性反弹,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今年有所增强,理由在于:

一是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服务消费需求将不断增加,为第三产业投资提
供长久的动力支持。二是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
点。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缓解就业压力、满足人们多种需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将
出台一系列促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四是今年基数较低,也有利于明年增速的提高。

在这些有利因素的带动下,预计2004年第三产业将增长8.1%,增幅比今年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28%左右,出现恢复性增长。相应地,拉动投资高增长的主
要动力,将由今年的第二产业"单拉动",向第二、三产业"双拉动"转变。

七、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外资并购进一步活跃

受非典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尤其是7月份
以来表现更为突出。由于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好于预期,不仅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
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而且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增长也表现不菲。据
此,人们认为2004年外商投资形势不容乐观,理由是世界经济好转可能使一部分国际资本分流
到其他国家,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外商投资进入中国的步伐。

我们认为,明年外商进入中国的脚步不会放慢,中国利用外资的前景依然广阔,中国将迎
来新一轮利用外资的新高潮。一是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4年中国将在以下方面加大
引资力度: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BOT等方式到中国来进行投
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上市;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进一步扩大
外资参与不良资产重组与处置;允许外商以直接投资方式受让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股权。二是
中国高增长的经济、巨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对国际资本最大的
诱惑所在。只要这些有利因素不消失,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就不会停止。三是非典疫情对利
用外资的不良影响逐步消除。四是今年外商投资的基础较低。由于很多外资不是以到国内短
期套现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站稳脚跟,要用短平快的方法进入到中国,并购是一条理想
的途径。随着外资持续进入中国,外资并购将变得更加活跃。

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政府调控投资的主要目标

在投资高增长的带动下,今年我国经济抵御住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两大冲击,保持在加速
上升轨道。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实现了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局面,但从中观、
微观方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能否得到妥
善的解决,不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将造成很大影响。这些
问题集中表现在:(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近年来经济发达的城市发展蒸蒸日上,开发区项
目争先恐后上马、高楼大厦林立;与此相反,农村经济发展却举步维艰,农民收入缓慢。从收
入增长看,农民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得到的益处远远小于城镇居民。农民的生活状况多年来
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是近年农村消费连续疲软的根本原因。(2)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农村
居民和城镇社会弱势群体收入增长缓慢,与高收入阶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
去,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见表3)。(3)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经
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问题仍然存在,与经济高增长
极不协调。

可以预见,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明年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在投
资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方向上将更加注重对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是根据中央
部署,明年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各建立一家传染病医院;二是继续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三是由于减免农业特产税、出口退税改革等政策出台,
需要向地方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四是继续加大对环境保护、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力
度。

九、部分行业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今年以来,投资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
在快速增长中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由于投资需求强劲,市场上出现了钢铁、有色
金属、汽车等行业和产品的紧俏现象,导致这些行业和产品的价格持续大幅上扬,行业结构性
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新抬头,与供求格局变化、价格上升紧密相
联系。钢铁、电解铝、水泥、纺织和汽车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

预计明年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缓解部分行业的结构性矛盾,消除低水平重复建
设现象,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首先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导向制度。其
次是严格可行性论证制度,杜绝"三边、五边"(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找项目、边论
证)工程。三是加强信贷管理,规范审贷程序,强化信贷审核。对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条件
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从严控制贷款。

十、投资体制改革将有重大突破,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预计明年我国投资体制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投资主体方面,长期以来,除了国家授予投资权的大企业集团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没
有投资的决策权,无法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这样企业决策者不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责任,甚
至连偿还贷款本息的责任都可以不承担,由此导致国企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党的十六届三中
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
承担风险"的权、责、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彻底改变以往有人决策、有人投资而无人对投资
后果负责的做法。预计2004年,国家将继续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不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由
企业决策,政府只核准或备案。

市场准入方面,原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清理现行投
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体现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
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预计明年将继续放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健全招投
标制度、扩大招投标范围,同时鼓励各所有制企业向境外投资,鼓励保险资金进入基本建设领
域。

规范政府决策方面,预计将对政府决策项目实行评估、公示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
引入竞争机制。非经营性的项目将实行代建制,"交钥匙工程"。对垄断性过程也实行招标,对
已建成项目可以转让。

在加强投资监管方面,实行先订计划,后批项目;定期发布信息作为投资宏观调控的重要
内容;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在明确政府投资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加强对企业投资的
监督。

(本文执笔:周景彤)

表1、2003-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测表(单位:亿元、%)

年 份

项 目 2002年 2003年(预测) 2004年(预测)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绝对数 增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3201 16.1 52403 21.3 61311.5 17

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 31020 17 38620 24.5 44799.2 16

集体和个体经济 12182 13.4 13783 17.2 16402 19

基本建设投资 17251 16.4 21010 21.8 24173 15

更新改造投资 6584 11.1 8493.4 29.1 10107.1 19

房地产开发投资 7736 21.9 9616.4 24.3 11539.7 20



表2、2003年2至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单位:%)

分类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国有及其他 32.8 31.6 30.5 31.7 32.8 32.7 32.4 31.4 30.2

基本建设 27.7 28.0 28.0 28.7 29.7 30.1 30.1 29.1 28.6

更新改造 41.7 36.7 31.6 37.0 39.4 40.1 39.4 37.2 34.1

房地产开发 37.0 34.9 33.5 32.9 32.0 34.0 33.1 32.8 31.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3)》、《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快报》。



表3、1997年以来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5160 5425 5854 6280 6859 7702 634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2090 2162 2210 2253 2366 2476 1802

(1)/(2) 2.47 2.51 2.65 2.79 2.90 3.11 3.5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3)》、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

(国家信息中心)

200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报告之三· 消费对国民经济贡献将有所提高

受非典疫情影响,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V型波动。2004年,在居
民消费结构升级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有望较快增加、消费政策和消费体制不断改进等
有利因素作用下,消费需求将延续今年后期的扩张趋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幅将达到10.3%,
比2003年提高1.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提高。农村消费启动、服务性消费
快速增长将是2004年消费增长的新特点。消费率偏低、多种因素制约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仍是
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者信心增强,消费需求将出现加速迹象

消费需求增长快慢,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与消费者信心强弱直接相关。
居民的消费信心除个人因素外,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依
赖程度,现阶段上述因素处于中国历史的较好时期,消费者信心处于不断增强阶段,在收入水
平不变或略有上升的情况下,明年消费需求将出现加速增长迹象。

从经济运行看,宏观经济持续向好,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
进入了新一轮景气周期,2003年非典和伊拉克战争的冲击并未逆转经济扩张趋势,国民经济继
续运行在快车道上,1至3季度GDP增长8.5%,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消费信心
高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慢与GDP增速高度相关。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今年二季度消费者信
心指数触底,三季度在经济强力反弹作用下,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小幅攀升的走势,从6月份的
88.6点回升9月份的93.1点,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也明显加速。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
是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度提高,对收入增长的预期向好,消费行为趋于积极。

从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程度看,目前处于较好阶段,有助于消费者信心树立。主要表
现在两方面:一是非典期间政府高效、务实的全局调控能力使国人对政府信赖度明显增强。
二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2004年我国经济实际现实增长率水平将进一步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GDP有望增长8.5%,
国民经济延续扩张趋势,消费者信心指数将保持较高水平,消费需求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初步
预计,2004年我国将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9052.3亿元,增长10.3%,增幅比2003年提高1.3个百分
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2003年。

二、多因素力促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有望实现突破性增长

目前我国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农民消费水平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增长,个别年
份的增长甚至快于城市。之后的10多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增长,农民消费也步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面临新的机遇。

首先,农产品涨价将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国内粮食播种面积减
少、单产下降减少和国际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各地农副产品出现不同程度
的涨价。农副产品适度涨价,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大,是消费水平可以承受的。但是对于收入
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民来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将从种植业中
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我国多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中的60%至70%都依赖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
种植业,粮油价格的阶段性回升将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将部分地改变中部粮食生产区的农民
收入增长缓慢的状况,这种来自于市场调节的实际效应可能比政府花大力量增加对农业的补
贴还要大。

其次,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政策,有助于农民减轻负担、扩大消费。十六届三中全
会决定,2004年国家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等方面采取更直接、更有
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政策措施。主要政策包括:一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护农
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二是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
对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在巩固农
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上
述政策将极大地促进明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消费水平将随着收入
的增加不断提高,农村市场的启动将带来消费领域新的革命。

农产品涨价将直接促进今年后期和明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涨价还将引导农民明年
扩大生产,进一步促进收入的增加。在实际收入大幅增长、预期收入良好的驱动下,2004年农
民消费有望改变徘徊不前的状态,取得突破性增长,农村与城市消费增长差距将有所减小。初
步预计,2004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将达17478.8亿元,增长8.7%,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
31706.7亿元,增长11.2%。农村和城镇消费增长差距由2003年的3.0个百分点缩小为2.5个百
分点,这将是近年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幅度最大的一年(如表1所示)。

三、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趋向积极,有利于城镇消费持续增长

城镇消费一直是消费增长的主力,39%的城市人口创造了约65%的消费品零售额。现阶段,
要保持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千方百计鼓励和保护城市居民
的购买力。明年国家有望出台一系列促进收入增长、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措施,这将在很大
程度上促进城市消费的持续增长。

首先,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酝酿多时,迟迟没有出台方案,但在广州、上海、北京、深
圳等地区已根据当地情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征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进个人
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因而明年有可能出台全国性的所得税调整政
策,这一政策对于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工薪阶层扩大消费、提高实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
意义。其次,有关部门提出了取消征收利息税、尽快落实工薪阶层加薪计划的建议,并要求加
强低收入者、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的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以提高居民收入预期,扩大消
费,这些政策建议逐步得以实施,将有效扩大城市居民的消费。最后,近期国家发改委起草的
《汽车产业消费政策》已经上报国务院,年内有望出台,将对规范汽车市场秩序、改善汽车消
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四、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扩散,整体消费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汽车、住房等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性商品,但由于其销售价格高,属于十万或几十
万级的高档消费,消费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所有居民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同一化实现
的,而是有一个梯度推进的过程。从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
100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时期。近两年,我国汽车热销主要是集中在收入水平
较高和消费观念较新的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大中城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
人均GDP将突破1000美元,将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人均GDP陆续达到3000美元以上。据统计,我
国已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城市人均GDP接近或超过3000美元,如江苏省的苏南以及武进市、昆山
市人均GDP均已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2003年天津市和南京市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等等,
私家购车将逐步在这些地区扩延。

从住房消费来看,前些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房价之比是10:1,目前已提高为6:1,越来越
多的居民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此外,个人金融信贷不断发展,也将支持居民实现高档消费。总
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口加入到消费结构升级的行列,2004年汽车及
商品房消费热潮将在更多的城市逐波掀起,形成从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镇的波浪式消
费,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将至少持续10年以上,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将大幅提高。

五、旅游、餐饮等服务性消费将快速增长,占总消费的比重扩大

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消费是非典期间遭受重创的领域,在国家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下,
旅游、餐饮等行业迅速恢复,明年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消费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首先,餐饮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呈快速上升态势。从7月份开始,餐饮市场步入快
速增长期,增速逐月明显加快,7、8、9、10月餐饮业零售额分别12.1%、15.4%、17.1%、
17.2%,其中10月份假日旅游和各类庆典活动,对餐饮业销售的拉动最为突出,本月餐饮业零售
额同比增长为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
同期的13.5%上升到14.4%,140家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1%。从地区发展情况看,9月份,全
国31个省市(区)餐饮业零售额全部增长,增幅均在9.8%以上,最高的增长42.7%,增长速度之快
是很多业内人士始料未及的。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更新,明年我国餐饮业零售额仍将呈现较快增长。一
般年份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6%至17%,而明年由于消费需求有一定的惯性延续以及今年增长基
数低等因素影响,餐饮业零售额增幅有可能达到18%左右,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的比重也将提升1至1.5个百分点,制造业零售额占比则持续下降。

其次,旅游消费将呈现较快增长。非典之后,国家对相关行业实施了税收等优惠政策,直
接促进了旅游业的较快恢复和发展。在国家政策倾斜支持、旅游行业软硬件服务设施不断改
善以及居民对精神文化和旅游健身需求增大等因素促进下,明年旅游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
遇,与旅游业相关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将有所提升,旅游板块也将有不俗表现。

六、居民消费价格适度回升,将促进消费品市场的活跃

通货紧缩一直是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隐忧,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由负转正,且呈
现小幅上升态势,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8%,涨幅为1997年以来月最高
水平。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一方面受到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市
场供求明显改善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和旅游等消费热点需求强劲增
长,并带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生产者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商品市场质量和供
求结构不断改善,商品供大于求突出的矛盾有所缓解。据统计,2003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
排队中,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比2002年下半年减少了1.5个百分
点。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471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5%,占比较上
半年进一步有所减少。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一直是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但今年9、10月
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0.7%和1.7%,这是多年没有的上涨,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供求关系在向积
极的方向转变,生产和销售的良性循环有望形成。

促使目前物价上涨的动因在明年依旧存在,农产品涨价短期内不会消除,市场供求关系将
继续得到改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可能出台电力和其他服务业价格上调的措施,因而明年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望继续小幅上涨,涨幅约在2%左右。适度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增长的润滑
剂,也将促进消费市场的活跃。

七、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日趋壮大的中产阶层将是消费增长的核心动力

根据零点公司几年前的调查,我国的中产阶层,月收入在5000元至15000元左右,拥有汽车
和住房。而今天,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平已远远高于这一标准。目前我国中产阶层作为一个团
体正在快速形成。调查表明,中国大中城市2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中上等生活水平,有报告甚
至称,在中国最富裕的珠三角、长三角,中产阶层已开始占主导地位。随着中产阶层人数的逐
渐增大,我国社会收入结构将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由于中产阶层的人数量最多、
购买力最强,因此,这将是最佳的社会消费构成模式。

中产阶层队伍的日益扩大,将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大步升级,并提高消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
的贡献作用。预计到2010年,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将上升至63%,到2020年将达到71%。在此
过程中,在中产阶层为消费主体的带动下,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健康和制药业、教育、旅
游业、电信与信息制造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将大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将在生产和消费的良性
循环中日新月异。

八、地域差距继续存在,东部消费增长仍将快于中西部地区

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讯等为代表的消费热点迅速扩散、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是目前
消费增长的主要特征。由于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价值量大的高档商品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
方面,此类消费不同于家用电器,不是生活必需消费品,因而居民消费的伸缩性较强,导致地区
间消费差异也比较大。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均收入水平高、消费环境好、消费政策
积极,因而汽车、住房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率先在东部地区展开,东部各省、市消费品零
售额增长较快。今年1至10月北京、天津、江苏和福建等省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均达到14%至
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至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各省消费增长一般在10%左右。2004年我国消
费结构的地域特征仍将保持,东部消费增长将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九、教育、医疗制度改革过度产业化,将抑制低收入阶层消费增长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体制性深层次问题。在农村市场启而不
动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消费是当前我国消费增长的主力军,但是城镇的一系列与居民生活密切
相关的体制改革较为集中和简单,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
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后,政府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品投入没有跟上,使教育产业化不适当
地扩大到义务教育领域,加大了基本教育的成本支出。1998年至2002年短短5年间教育中的学
杂保育费上涨了112.1%,年均递增16.2%;医疗产业化扩大到基本医疗领域,医疗保健服务价
格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取消福利分房后,大批新公职人员的货币化住房工资没有得到合理
的制度性安排,有的地方与当地房价相比货币补偿过少。

对于中高收入阶层来说,教育、医疗消费支出较多尚可承受,但是对于广大低收入阶层来
说,为了应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体制的不可控变化,不得不作出多多储蓄的"理性"选择。而
低收入阶层恰是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只有减少这部分人的社会支出,才能促其消费增
长。

十、消费对经济作用有所增强,但消费率偏低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4年随着消费需求增长加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大。初步预计
2004年GDP增长8.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粗略计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
比2003年提高3.4个百分点,消费拉动当年GDP增长3.78个百分点。

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有所增大,但投资需求仍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消费率低的问
题仍将继续存在。目前发达国家消费率一般在60%至70%,有些国家甚至达到80%,而我国2002
年只有58.2%,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是由我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和特殊"消费国情"所决定的,
对此应有客观认识。

首先,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具有投资率高和消费率低的特性。我国经济已由轻纺工业阶段
过渡到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阶段表现为行业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加工度高、
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等,在这一阶段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率较高有
其合理性。重化工业阶段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特点表现为吸纳就业能力低,经济快速发展不一
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在某些行业甚至是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轻化
工业属于劳动密集性产业,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目前的重化工业
发展阶段,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但在新的经
济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这将直接影响到居民收入水平和消
费水平的提高,因而消费率相对较低不可避免。

第二,我国特殊"消费国情"导致消费率低。消费率低与我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换
代的过渡期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能力处于"买上不足,买下有余"的阶段,只好增加
储蓄、扩大资金积累。低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水平低,但对未来支出预期较高,增加储蓄主要用
于养老、防病治病、子女教育和购买住房等。

第三,提高消费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真正提高消费率,有赖于第三产
业的发展,生产要通过服务业才能与消费连结,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1/3,远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影响消费的增长。待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了,消费率必然会
明显提高,这不是简单政策因素能够改变的。

(本文执笔:祁京梅)

表1:1995年以来历年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比较

指标年份 全社会 城市 县及县以下 城乡消费品零售

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品零售额 消费品零售额 额增幅之差

绝对额 增长 绝对额 增长 绝对额 增长 (百分点)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1995 20620.0 26.8 12376.7 28.1 8243.3 24.8 3.3

1996 24774.1 20.1 14951.2 20.8 9822.9 19.2 1.6

1997 27298.9 10.2 16650.4 11.4 10648.5 8.4 3.0

1998 29152.5 6.8 17825.2 7.1 11327.3 6.4 0.7

1999 31134.7 6.8 19091.6 7.1 12043.1 6.3 0.8

2000 34152.6 9.7 21110.3 10.6 13042.3 8.3 2.3

2001 37595.2 10.1 23543.4 11.5 14051.8 7.7 3.8

2002 40910.5 8.8 25897.6 10.0 15012.9 6.8 3.2

2003年(预测) 44592.4 9.0 28513.2 10.1 16079.1 7.1 3.0

2004年(预测) 49185.4 10.3 31706.7 11.2 17478.7 8.7 2.5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80-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宏观经济监测月报》
计算。



表2:投资率和消费率比较

年份 GDP总值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投资率(%) 消费率(%)

(亿元) (亿元) (亿元)

1990 18319.5 11365.2 6444.0 35.2 62.0

1991 21280.4 13145.9 7517.0 35.3 61.8

1992 25963.7 15952.1 9636.0 37.3 61.7

1993 34500.7 20182.1 14998.0 43.5 58.5

1994 46690.7 26796.0 19260.6 41.3 57.4

1995 58510.5 33635.0 23877.0 40.8 57.5

1996 6833.4 40003.9 26867.2 39.3 58.5

1997 74894.2 43579.4 28457.6 38.0 58.2

1998 79003.3 46405.9 29545.9 37.4 58.7

1999 82673.1 49722.7 30701.6 37.1 60.2

2000 89340.9 54600.9 32499.8 36.4 61.1

2001 98592.9 58927.4 37460.8 38.0 59.8

2002 107514.2 62364.6 42355.4 39.4 58.0

2003(预测值) 115403.3 66106.4 48285.2 41.8 57.3

200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报告之四· 外贸出口对GDP增长拉动作用趋弱

2003年,我国外贸成功抵御了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的两大冲击,较好维护了快速增长势头。
1至10月份出口累计达到3486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增长32.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
12.2个百分点。预计2003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30%左右,增幅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在去年外贸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速,打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尚
未有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的历史记录。2004年,受到世界经济复苏、外国直接投资保持稳定增
长、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并且考虑到基数因
素的影响,初步判断全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比2003年明显下降,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达到
4825亿美元,增幅回落到14%左右,比2003年下降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趋弱,但利
用外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一、外贸出口增幅回落,出口总额突破4700亿美元

2003年,我国外贸成功抵御了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的两大冲击,较好维护了快速增长势头。
1至10月份出口累计达到3486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增长32.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
12.2个百分点。到今年10月,我国外贸出口已持续14个月增长速度接近或超过30%,这是自上
世纪8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经济对外依存度跃上新的台阶,前三季度上升到63.6%的历
史最高水平。预计2003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30%左右,增幅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在
去年外贸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速,打破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尚未
有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的历史记录。

展望2004年,从有利因素看,①当前,以美国为龙头的世界经济有望出现较快的复苏态势,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比前两年有所好转,
增长率将比2003年提高0.5至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提高1.5至3个百分点。世界经
济贸易发展呈现复苏态势,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出现好转,有利于我国外贸环境的改
善。②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继续加快,为进出口快速
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③2004年国民经济增长可望继续保持8%以上的增长。经济的较快增
长,为扩大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同时,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环境大大改善,扩大了我国
的出口空间,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将继续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迅猛,传统大宗
商品出口增势良好。④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出口工作高度重视,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将继续发
挥积极效应。

当然,2004年我国外贸运行中也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将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和外贸的
发展:①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出口增速将产生抑制作用,贸易顺差也会应声而落。②目前,我
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技术性贸易措施受害最严重的国家。2003年以来,一些国家特保立法
和调查的竞相启动,使国外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涉案商品金额越来越大,参与设限的国家越来
越多。由于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将坚持稳定,预计中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性贸易壁
垒将呈现递增之势,给出口企业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损失将继续增加。③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使
美元缺乏继续下跌的经济基础。如果美元走势回升,必然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有所
减弱。

综合上述因素,考虑到基数因素的影响,初步判断:2004年全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将比
2003年明显下降。预计全年外贸出口将达到4825亿美元,增幅回落到14%左右,比2003年下降
16个百分点。

二、外贸进口继续活跃,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今年前9个月外贸进口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2952亿美元的进口规模。1至10月进口3337.3
亿美元,增长40.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从去年9月份至今,除个别月份外进
口增速均高于出口,我国长期保持的扩大出口、提高外汇储备的格局出现松动,"大进大出"新
特征开始崭露头角。预计全年外贸进口将增长38%,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2004年,有利进口的因素有:①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国内经
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技术、机械设备和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及能源产品的进口需求旺盛,对推
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增强未来竞争力意义重大。②随着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
位不断提高,加工贸易进口及外资企业进口实现了较快发展。随着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生产
力进程进一步加快,占进口总额比重超过50%的外资企业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将成为保障进口
快速增长的稳定性因素。③为履行入世承诺,2004年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5%降低到约
10.6%,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对进口的促进作用日趋显现。④
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国际贸易纠纷,有关部门将有目的地扩大部分商品的进口。

但是,一方面考虑到2003年外贸进口基数较高,另一方面根据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一般规
律,出口增幅不高,进口也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初步判断:2004年全年外贸进口增长速
度比2003年将明显下降,但仍将快于出口增幅。预计全年外贸进口将达到4726亿美元,增长
16%左右,增幅比2003年下降22个百分点。

三、外贸顺差继续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趋弱

从今年各月进出口增长速度的比较来看,一季度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8.9个百分点,再
加上国际油价、关税下调、商品配额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10.5亿美元的逆差,打破了连续
9年没有外贸逆差的记录。4月份之后进出口增速差额缩小,贸易顺差明显提高,1至10月累计
实现贸易顺差148.7亿美元,同比减少98.7亿美元。预计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约160亿美元,
比上年减少145亿美元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比2002年减少1.1个百分点左右。

考虑到当前我国外贸"大进大出"特点的出现,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将有
所加大。初步判断:2004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将达9551亿美元,增长15%,增幅比2003年下降19个
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约100亿美元,比2003年减少60亿美元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
长的拉动将比2003年减少0.4个百分点。

从发展趋势来看,贸易顺差仍然会是我国近期的基本特征。因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也主要
来自加工贸易,1989年以来的14年,加工贸易均是顺差,而且顺差额持续稳定增长;从1989年
的26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577亿美元,而一般贸易则是逆差、顺差不定。今年1至10月,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逆差75.2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613.7亿美元。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来
看,加工贸易已超过半壁江山。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地位的提高,加工贸易必将保持快
速增长的势头,这就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是顺差而不是逆差,只是随着国内需求的
变化,进口增长速度的高低会影响贸易顺差的大小。

四、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加快,推动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前10个
月,机电产品出口1784.5亿美元,增长42.1%,比全国出口增速高出9.3个百分点,在我国出口产
品中所占比重达51.2%;1至9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32.25亿美元,增长58.2%,比全国出口增速
高出25.9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3.8%。

展望未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将继续提高外贸出口能力。一方面是在国家产业政策
的大力扶持下,科技兴贸战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长期政策效应得以体现;另一方面
是大量跨国公司将生产和研发部门移到中国,外商投资的重点也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
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他们出口的增长带动了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快速增
长。如今年上半年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超过84%都是由在中国经营的外国公司出口的。今后
几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入世的促进作用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
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将扮演更重要角色。

五、出口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非国有经济进出口活跃

当前,我国外贸增长格局已基本呈现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私营企业增势迅猛的态
势。1至9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8.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占全国出
口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4.1%,拉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20.13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外贸出口增
长11.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1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2.7%,拉动整体外
贸出口增长4.59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出口增长30%,拉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1.76个百分点;私
营企业出口增长155.1%,拉动整体外贸出口增长5.96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
国外贸出口的重要补充和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保持贸易平衡的中坚力量。今年头9个月全国累计
贸易顺差为91.5亿美元,同比减少108.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实现逆差61.7亿美元,对当期
贸易顺差贡献率为-69.64%;外资企业实现顺差21.2亿美元,贡献率仅23.93%;而集体和私营
企业顺差多达131.9亿美元,贡献率高达148.87%。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导
力量,其较高的增长速度促进了我国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
诺,自今年9月1日起,商务部再次降低外贸门槛,国内企业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2004年所有
的外资企业都将拥有完全的对外贸易经营权。这不仅将优化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培植新
的经营主体,壮大我国外贸队伍,而且将对促进外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直接影响出口规模的扩大

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调3%。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
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下降4.9个百分点。据估计,此次出口退
税率下调对我国出口的抑制作用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有所显现。但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出口
产品的基本优势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这些因素并不会因为出口退税政策的调
整而改变,本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影响有限。而且出口退税率的下
调对出口增长也存在有利的方面:"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原则将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有利于
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从2004年起,中央财政开始贴息,减轻了企业利息负担,这些都有
利于企业扩大出口。

七、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继续增强

今年年初,我国引进外资继续上年高速增长的趋势,受非典影响第二季度以后增速开始放
缓,7、8、9、10四个月外资实际使用额连续出现大幅度下降,这是自2001年我国利用外资全
面回升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1至10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696家,比去年同期
增长17.99%;合同外资金额886.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5.56亿美
元,同比增长5.81%。项目个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
了16.47、2.1、14.24个百分点。客观地看,在国际经济、投资活动依然低迷不振的背景下,
我国利用外资能达到这样的增长水平实属不易。截至2003年10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
投资企业456892个,合同外资金额9167.4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15.22亿美元。预计
2003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望增长6%。

非典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是暂时的,不会产生长期的负面作用。从目前情况
看,合同外资金额较快反弹(从7月份最低的4.8%上升到9月份的46.3%,已接近非典前的水平),
表明外商投资热情正在快速回升。由于合同外资与实际使用外资间存在一定滞后期,有上年
高达827.68亿美元合同金额作保障,当期的外商投资不会持续明显下降,对今年底及明年的实
际利用外资也不会产生较大冲击。

展望2004年,从国际环境来看,①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随
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应该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为扩
大我国吸引外资提供了机遇。②全球生产转移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加快。在当前跨国公司进行
的全球投资战略调整中,中国成为首选投资目的地,公司总部、大型项目及研发中心纷纷迁入
中国,被定位为全球生产基地和制造中心,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不断提高。从国内环
境来看,①入世将为外商投资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外商投资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
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取消对外资的种种限制措施,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
域、跨国并购成为热点,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将为我国扩大吸引外资产
生长期良好的作用。②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正
在展开,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外部大环境下,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对全球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
引力。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为外商投资西部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加上2003年基数的降低,2004年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速度将保
持在1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将继续提高、服务业投资增长继续快于第一和第二产业、
引进外资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的大型项目和通过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项目会
明显增加。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将保持较高增幅,外资企业的大量增加会促进工业、出口、
投资等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对GDP增长将发挥更大作用,也会进一步促进涉外税收的加快以及
劳动力就业的提高。

八、外商投资领域继续拓宽,服务业渐成投资重点

加入WTO后,服务业领域对外资敞开了大门,外资进入服务业的意向和进度都在不断加
快。今年外商投资规定又有突破,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
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放宽;对逐渐蜂拥而至的全球跨国公司而言,在华举办投资
性公司将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更多的权益;有关放开外资在华采购出口权的具体规定出台,则
意味着届时外商可以提前以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出口业务,并可享受与我国企业同等的出口退
税待遇及相关政策。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带来外资的快速增长。1至6月全国
服务贸易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76家,同比增长32.24%;合同外资金额147.66亿美元,同
比增长88.3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5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4%。1至8月,按照WTO的部门分
类计算,中国新批服务业外资企业个数和协议金额、实际到位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
28.1%、59.0%和22.5%,均高于同期全部外商投资的平均增长水平。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服
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将快速增长,其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
也将逐渐提高。2004年,按照入世承诺,通讯服务、批发零售服务、银行业、保险业、旅行社
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仓储服务等方面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必然带来跨国公司投资的
快速增长。

九、跨国公司投资继续加快,外资并购将成热点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布局体系已经形成,除继续增加投资、新建外资企业外,跨国公
司在中国进行并购的需求日趋强烈。同时,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
迫切需要跨国公司的投资。经过几年酝酿,我国实施以跨国并购形式吸收外资的政策已经取
得实质性突破,2003年4月12日《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已正式实施,表明外资
并购的法律条件已初步具备,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参股、收购和
股权置换、相互持股等各种形式的跨国并购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
一,这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吸收外资的巨大潜力。目前,外资对企业并购和金融市场投资已拉
开了序幕,允许QFII进入A股市场的相关政策已经得到实施。中国以绿地投资、并购和证券市
场投资等为主要内容的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在逐渐凸现。

十、对外投资初见成效,"走出去"战略进展顺利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能力的逐步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稳步推进,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
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额近100亿美元,业务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国对
外经济合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元化格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项目档
次和技术含量也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迄今为止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
《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今年上半年,经国家批准设立境外
企业的中国企业219家,投资额6亿多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8%和20%。截至今年6月底,
中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近150亿美元,
其中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额1200
多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80多亿美元;签订劳务合作合同额近3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0多亿
美元,外派劳务280多万人次。为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
业对外投资,今年上半年,先后在12个省市进行境外投资审批改革试点,极大地促进了境外加
工贸易业务快速发展;从11月1日起实行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快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
部门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广并扩大地方审批权限,进一步提高优惠程度、扩大优惠范围;
在继续鼓励境外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易、投资办厂的同时,积极探索跨国并购等投资方
式。

(本文执笔:张峰)

表1:2003年1至10月进出口贸易方式一览表

按贸易方式分 出口 进口

金额(亿美元) 增幅(%) 金额(亿美元) 增幅(%)

一般贸易 1459 32.9 1534.2 48

加工贸易 1916.4 32 1302.7 31.3



表2:外贸进出口发展预测表(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贸易差额

金额 增幅 金额 增幅 金额 增幅

2000 4743.0 31.5 2492.0 27.8 2250.9 35.8 241.1

2001 5096.5 7.5 2661.0 6.8 2435.5 8.2 225.5

2002 6207.7 21.8 3256.0 22.4 2951.7 21.2 304.3

2003* 33.8 30 38 160

2004* 15 14 16 100

注:2003、2004年为预测值



表3:2003年1至9月进出口企业性质一览表

出口 进口

按企业性质分 金额(亿美元) 增幅(%) 金额(亿美元) 增幅(%)

国有企业 1006.8 11.8 1068.5 26.7

外资企业 1665.1 38.9 1643.8 44.2

集体私营企业 405.1 79.3 273.3 92.1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