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新一轮的并购潮正风起云涌,而上一波并购却已经到了见分晓的时刻。面对客户迫不及待的心情和三番五次的催促,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永祥放下手头的事情,来到了产品出厂检测车间。这辆刚刚下线的三桥五十米碳纤维泵车,正在进行着出厂前的最后检查。王永祥告诉记者如果天气不下雨的话发货都没有问题,王总当听到工人说今天发货没有问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自从去年年底,这款碳纤维泵车下线以来,订单很快纷至沓来,最近一段不断接到的催货的电话和短信,让王永祥感到又高兴又着急。因为新产品刚推出来,产能上提升还有一个过程,所以现在这个已经处在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个三桥五十米泵车之所以是王永祥心中的明星产品,是因为它受到了客户的青睐,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个泵车共有六节臂架,它的神秘之处就是这银灰色的最后两节臂架,两个人不用太费力就能把它抬起。王总说:“最大的卖点就是这个碳纤维,它非常的轻,我们知道这个如果设备它重要的话,工作占地就会大,像这个设备,同样的50米,如果用钢铁来做的话,那它要用四桥底盘,如果我们用成碳纤维,那我们在三桥底盘就可以实现这个50米,那么它和四桥比的话,和钢制比的话,它要轻了十吨。那么工作的放范围又是一样的,那么轻十吨,能够极大的提高设备的一个工地的一个适应性。”
匆匆从车间赶回办公室,王永祥直奔会客厅去见来自福建漳州的杨先生,他是中联重科的老客户,听说推出了新产品,他决定来一探究竟。虽然杨老板对三桥五十米的新产品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款产品下线以来,一直供不应求,短时间内,没办法提货。即使公司最近正在筹备的展会,也没有成品,而是需要从客户手中将已经售出泵车再租赁回来。中联重科这款俏销的碳纤维臂架泵车,正是中联重科和西法技术融合的产物。相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跟西法联合开发的80米碳纤维壁架泵车,那么在这个泵车上面,我们运用了很多双方一些先进的这种技术,这个80米泵车上的第四GB,第五GB,六GB和七GB,包括连杆都采用的是碳纤维材料技术,使用这个碳纤维材料以后,蒸化机的重量可以降低30%到40%,因为采用了碳纤维没有焊接,所以它的疲劳寿命基本可以达到20年左右。
去年9月份,这款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在中联重科长沙麓谷工业园成功下线。创造了基于通用汽车底盘最长臂架泵车、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等多项世界纪录,是目前世界上达到可工作、可销售状态的最长臂架泵车。在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技术研究院的这个会议室,郭岗珍藏着很多照片,在这张合影照片上,西法的技术总监骄傲的捧着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西法的技术总监戴维看了这个产品后非常高兴,竖起大拇指说NO.1。这是中联和西法技术融合的,创造了世界记录的一个标杆产品。为了突破碳纤维臂架泵车的技术难关,他们与西法的技术团队先后开了几十次会议。而最初的讨论并不顺畅。经过长时间耐心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西法和中联重科双方的技术团队,在这里完成了碳纤维臂架泵车的技术融合。
在中联重科长沙麓谷工业园,这个叫做“厂中厂”的车间,将西法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原汁原味地移植到“母体”,实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中国低制造成本的结合。
厂中厂的意大利的员工告诉记者:这里目前有两大类的产品,一类从意大利运过来的,就是进口上装我们泵车除掉引擎之外的部分是在意大利装成成品然后运过来,我们这边需要做得事情把这个上装进行一部分的质感研制来做,然后加装品牌上面去做成成品。第二部分就是说我们国产化的装备,这个装备是一部分的,就是它只能装一些泵,是从意大利那边进口过来的,但是其它的地方都是从零开始。而这个“厂中厂”出炉的产品不仅仅是技术和工艺融合的产物,它还有一个新的品牌——“中联西法”。詹总说:“金融危机来了以后,西法是一个高端品牌,国际渠道市场在萎缩,它应该很好的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觉得应该是西法的技术迅速地和中联的技术融合,使它变成一个在中国市场上或者说适合中国市场,也适合中国本土化的一个国际品牌的产品,最后我们用了一个复合品牌,那就是中联西法。”而真正让西法从金融危机的泥淖中走出的,恰恰是这个复合品牌。詹总告诉记者:现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就是复合品牌,而真正让大家在一个平台上,研发是一个共性的平台,是西法和中联共有的一个平台,大家因为这个复合金牌大家现在走到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很好的融合在一块的。融合了中联重科和西法技术、品牌的碳纤维臂架泵车,不仅实现了技术和工艺上的突破,也给西法和中联重科带了新的销售增长点。
(三)海外并购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2011年中旬的时候,中联重科预计本年度自己的销售额将超过500亿元,总裁詹纯新当时踌躇满志地说,要在五年内打造千亿企业。到了2012年盘点的时候,中联重科的销售额已经超过800亿元,千亿目标指日可待。除了中联重科,一同跨入800亿元军团的还有三一和徐工,海外并购成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在一系列并购之后,世界工程机械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就在十几年前,中国的机械工程市场被卡特彼勒、小松等国际巨头占据了90%的份额,而如今,90%的份额已经被中国机械工程企业占领。在集体出海国际并购之后,中国的机械工程企业开始影响整个行业。在劈波斩浪的“出海”军团中,中国的工程机械方阵,无疑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纵观全球经济宏观趋势,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发展速度是发达国家的两到三倍。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国的市场占到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重心加速向中国转移。金融危机后,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巨头的收入和利润逐年下滑。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