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规模的国企出现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欧洲共经历了三次国有化和三次私有化浪潮。上世纪80年代是法国国有化程度最高的时期,2000名员工规模以上企业几乎都是国企,全国有4300多家国企,营业额占全国40%。在德国,目前国企仍占全国企业总数一成左右;在意大利,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大多属于“直接国有”或“间接国有”企业范畴。有美国学者写道,西欧资本主义“变质”,很少有人意识到欧洲多国政府已在50个最大公司中的一半拥有直接控股权,许多人熟悉的公司,如雷诺汽车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瑞典钢铁公司,政府都是唯一或最大的持股者。
在欧洲,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存在自然垄断,供应商可以通过提高收费标准来赚取高额利润。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建立国有企业,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自1982年起,法国国铁从半私有的公司转为国有,法国铁路此后取得迅速发展,成为欧洲高铁线路最长的国家,法国国铁用从票价较高的高铁中获取的利润,来“内部补贴”发展普通线路。英国铁路部门1997年完成私有化,但其后5年,不仅铁路票价连年上升,而且接连发生13起严重事故,共导致5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许多人认为这是私有化导致的企业注重短期利益、长期投资不足,管理不善造成的。2003年,英国政府决定由有政府背景的“铁路网”公司从私营承包者手中收回所有铁路维护权。
长期以来,美国垄断了大型客机制造业,欧洲企业虽然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财力有限,市场有限。为打破美国企业的垄断,欧洲多国政府用参股等形式共同进行“空中客车”系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
在上世纪的私有化浪潮中,日本也将大量国企私有化。日本电力、交通等行业,私营企业成为主体。东京电力公司就是世界最大的私营核电公司。但在去年3月的大地震中,隶属于东京电力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造成当地损失惨重,赔偿总额大大超过东京电力的承受能力,日本政府最后只能注资1万亿日元将其国有化,负责承担全部赔偿。因此在大地震后,日本掀起了一场对私有化的批判风潮。一些日本媒体称,东电追求高额利润,根本没有花心思去维护安全系统,这才导致这场灾难。幸亏政府将债务全部承担下来,否则由此导致社会动荡的局面简直难以想像。《日本经济新闻》呼吁,在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运的行业不应让私人资本全部掌握。私人资本是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标,一旦破产,债务将不了了之。而国家运营会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企业风险会低很多。
日本“官民合作”保社会稳定
在亚洲,日本、韩国在战后经济迅速追赶美欧,国企为其经济的崛起立下过“汗马功劳”。在韩国,除了政策性银行及作为准国家机构的中小企业振兴公团、资产管理公团、韩国能源管理工团外,还有大量国家投资或控股的实体企业,如韩国电力公社、韩国道路公社、韩国铁路公社、韩国航空公社等。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韩国政府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私营企业规模偏小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设立了很多公营企业,并在韩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63年韩国经济中公共企业所占份额为6.98%,上世纪70年代则维持在9%左右,1989年则上升为11.9%。
为了打破国企的垄断,提高国企的效率,韩国曾经进行大规模国企私有化,曾将电信市场完全民营化。不过,随着韩国电信市场完全私有化,虽然市场竞争加剧,但民众的通信费却猛涨,在经合组织OECD中仅次于墨西哥。《韩民族新闻》抱怨说,随着民营化的推进,有关民生的价格猛涨,以通信费为例,即使总统出来要求通信企业降价也不好使。
日本政治经济学者田村昭彦16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二战后日本私营企业根本无力与外国竞争,因此国企当时成了“日本先进科技和生产力”的代表,让日本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利用起来。日本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公路、机场等都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摊费用建设好并运营起来。不过后来日本国企出现了机构臃肿、巨额赤字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开始部分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等,但“官民合作”的形式被沿用至今,是维系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全面、迅速私有化,日本经济肯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炸弹,国家命脉可能被别国掌控。田村认为,国企和私企各有长处,应当将国企和私企各自长处结合。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