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 追求综合收益最大化
为搞好日常管理,严格控制原材料入口关。拌和站建立并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该制度得到了实践检验,也得到了多方认可。
一、建立组织机构 、完善原材料进场规章制度
为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控制各种原材料的进场质量,更好地完成业主和项目部下达的各项任务,拌和站成立了由站长为组长、材料负责人为副组长、收料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程领导和监控原材料的进场工作。根据已有的规章制度,拌和战对收料程序进行了细化,所有原材料必须经过初验、实验、门票发放、过磅、入库验收、入库回复等多道程序,由不同的人进行反复循环监控。具体验收流程如下:1、所有供料车辆一律在站外排号,逐一进行初检,对初检目测不合格的车辆,不予发放入站门票。2、初检合格后,有试验人员参与二次检验,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试验检测。3、经过二次检测合格后,供料车辆凭入门小票进入站内开始过磅。过磅后由过磅人员告知其卸料仓位,有专人指挥卸料位置,避免乱卸乱倒。4、供料车辆到达卸料仓后,有后仓材料员对材料逐一登记,并填写后仓卸料回执单,卸料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不予签发回执单,此车将不能过磅回皮,只能装车退场。整个工作完成后,有材料组组长进行材料总结汇报,对存在的问题,由站长向上级主管部门及经理汇报,并与材料商及时沟通,告知不合格材料的退场原因。如此这般,质量隐患在源头上就能及时得到排除。
二、集中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项目部领导及业务部门的支持下,拌和站结合各级各单位的文件要求,经常通过组织培训、召开会议、悬挂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全站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关键岗位,拌和站还组织专门的对口培训,并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工作不负责的,采取调离岗位、降低待遇等措施,切实提高制度的威慑力。
三、细化程序、责任到人、重重把关、多重管理
1、混凝土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首先由调度室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向材料组下达生产任务。材料组根据站内的贮料情况,把具体事项书面告知调度室,内容包括:各种材料的供应位置,如中砂要用3号仓,不同规格的碎石要用哪个仓的,哪台拌和机拌和,粉料要用几号罐的。然后调度室通知试验室进行各种检测;通知拌和站机组人员,并明确具体事项;告知上料人员具体事项,杜绝乱上料或上错料的情况出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有专人进行核实,发现错误立即纠正。
2、混凝土的生产程序。由使用混凝土的单位填写混凝土申请单,申请单有几项内容:使用单位名称、所需方量、使用部位、里程桩号、现场技术人员签字以及联系电话等。该表一式二份,交调度室后由调度注明用几号机生产,送达试验室一份,开配比单,返回调度室后,由调度下达生产单,生产单有如下内容:需方单位名称、所需方量、使用部位里程、现场联系电话、使用车辆、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3、拌和机组的日常工作。A、每天的校秤工作,校秤时要有监理与试验室在场,使用国标砝码,保证计量的准确性。B、对机械工具进行保养,填写机械保养维修记录,同时对易损件进行备料,提高机械的稳定性和维修速度,确保混凝土的正常生产。
4、对混凝土罐车的管理。鉴于罐车司机对运输高性能混凝土知识的缺乏、对质量认识不到位及车辆司机流动性较大等情况,拌和战除了在日常的会议上组织学习外,拌和站还与每一位司机签订了运输责任书,以提高司机的责任意识。
四、开展自查自纠活动,警钟长鸣。
在日常工作中,拌和站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并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对表现好的部门给予表扬,对表现差的,进行批评并明确整改期限。对质量与安全保持高度警觉,时刻保持临检状态,满足业主及监理的各项要求。
五、严格标准,文明施工
根据大西文件精神及信用评价的具体要求,拌和站将每个部门的工作都制定出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在文明施工方面。由于该站地处晋中地区,天气干旱,多风少雨,材料有二次污染的可能。为尽量把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拌和站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多人组成的卫生清洁队,专门负责全站卫生及原材料除尘工作,杜绝了原材料的二次污染,保障了站内的卫生,给职工提供了绿色环保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同时引进大型洗石设备,对原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使材料质量更上一层楼。
人本的文化氛围,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增强了拌和站全体人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尽职干好份内事、主动协调接口事、热心关注份外事逐渐成为全站员工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施工任务的圆满完成。项目工程的屡屡受奖,张原拌和站功不可没。
介休乃一代忠臣介子推的故乡,清明节的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介子推以其忠诚流芳百世,而张原拌和站的人们将用辛勤的汗水铸就大西客专工程的辉煌。也许他们不会有任何耀人的荣誉,更不会被当作英雄流芳百世,但他们仍然会用对企业的忠诚、对自我的忠诚生产出质量优良的混凝土,进而浇筑成属于他们自己却能恩泽后人的历史丰碑。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