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霍尼韦尔的高端技术,比如说两级增压,在中国市场有应用吗?
戴鹏杰: 在全球,涡轮增压器的技术趋势就是从普通的废气旁通阀涡轮增压向可变截面和两级增压过渡,中国也处于这样一个技术发展过程。两级增压的技术我们在中国已经开发应用了,随着中国商用车向国IV甚至国V标准推进,两级增压未来会有非常大的发展。
记者: 中国售后市场发展得非常迅猛,霍尼韦尔未来250万台这样的生产计划当中,售后将占多大比例?
戴鹏杰: 中国售后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市场上,我们目前的策略最主要是几个方面:分销网络和产品系列的全面覆盖,售后服务品质不断跟进,以及积极打击假冒伪劣。我们最近有两起打假的案件已经胜诉了,我们会继续这方面的努力。售后业务已经占到我们5%-10%的业务比例。我们希望未来在整个业务量增长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这个比例。
记者: 您提到售后市场有一个产品系列全面覆盖的策略,如果主机配套比较局限,在售后如何全面覆盖?
戴鹏杰: 我们注重的是不断地提升在售后市场的应用开发能力,照顾到一些关键的应用,如果跟主机没有配套,我们会在售后市场针对这部分的应用进行产品开发。
记者: 霍尼韦尔目前涡轮增压器的工厂产能有限,如何覆盖整个售后市场?
戴鹏杰: 我们一致认为售后市场是一个关键的增长的动力。其实我们并没有产能的局限,武汉工厂虽然是150万台的设计产能,但是未来有足够的扩容空间,产能可以翻倍。
记者: 中国售后市场不是很规范,霍尼韦尔如何规避假冒伪劣的影响?
戴鹏杰: 一方面,我们通过经销商网络对终端客户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正品霍尼韦尔增压器的好处以及使用假冒产品的危害;另一方面,我们尽量地加大我们打假的力度,将制假售假的诉诸法律。一些地方政府在打假上也给予了很大的配合,最近两起分别针对涡轮增压器和刹车片的案子就是如此。
记者: 请介绍一些武汉的新工厂。
戴鹏杰: 武汉工厂主要针对量很大、产品种类又很少的乘用车业务,尤其是汽油引擎的。工厂预计在2013年第二季度投产,设计产能150万台。
记者: 霍尼韦尔在本土的研发能力如何?
戴鹏杰: 我们在华整个技术研发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在10年之前,我们在中国主要是应用开发,就是把现有的产品进行本土优化,以符合新的应用环境。目前我们已经逐渐建立起开发全新产品的能力,可以在中国开发出全新的涡轮增压器。
开发一个全新的产品系列,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能力:发动机研究测试的能力、轴承系统的开发能力和空气动力学研究能力。我们今年会推出第一款完全针对中国本土卡车的产品,未来两年我们还会推出另外四款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产品系列。
记者: 能不能介绍一下这5个产品系列?
戴鹏杰: 我们的开发策略就是利用本土的研发能力开发适合本土市场的产品。相应地,我们在涡轮增压器业务上,有5个产品系列在开发。主要针对大型商用车、重型卡车、轻型商用车、轻型汽油机以及微型机汽油机项目。我们在中国所说的本土化产品开发并不是开发低质量的产品,我们执行的是全球统一标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希望开发出比国外市场更好的产品。中国商用车司机往往驾驶习惯不好,比如说对机油滤清器的更换不及时,对于漏油控制带来了很大挑战。基于此,我们在中国开发的产品就要根据这些特殊的市场状况,开发更好的轴承系统,能够有效地杜绝漏油情况的发生。
记者: 您对中国涡轮增压器市场竞争格局怎么看?
戴鹏杰: 总体来说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市场上所有的竞争者都有远大的目标,都在努力获取市场份额。能否实现目标,成为市场的领导,关键因素就看能不能比竞争对手快。以我们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全系列产品开发的能力,我相信我们会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
记者: 作为涡轮增压器的主要供应商之一,霍尼韦尔对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前景怎么看?
戴鹏杰: 我们估计中国汽车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在7-8%左右,但是涡轮增压器行业增长率会达到15%甚至更高,市场总量会从目前的400万台翻倍达到800万台。目前为止,大多数涡轮增压器都是在商用车领域,未来在乘用车和工程机械上会有非常大的增长前景。
记者: 汽油价格不断攀升,会不会给柴油机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戴鹏杰: 大体上柴油机会比汽油机燃油经济性提高20%左右,以中国市场而言,目前比较传统的汽油发动机升级到涡轮增压的汽油发动机,油耗就降低20%,如果在此基础上转变为最先进的柴油发动机,油耗就进一步降低20%。但是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中国柴油品质的问题,特别是柴油油品的高含硫量会影响整个发动机的运作。
这就成为一个政府的议题了,如果政府希望提高柴油机的比例,就需要鼓励炼油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柴油。欧洲市场得益于政府的推动,柴油化率就很高。以我们的经验来看,柴油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燃油技术。
记者:您现在是中国和印度地区副总裁,您认为这两个新兴市场有什么异同点?
戴鹏杰: 中国和印度第一个共同点是这两个市场都发展得非常快,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上面,公司的反应速度和本土的能力就非常关键;第二个共同点就是两个市场对涡轮增压的接受程度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不同点主要在于发动机不一样,印度主要是小型柴油机,中国的发展重点是小型汽油机和大型商用柴油机;另一个不同点是市场规模,尽管印度市场也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但是市场规模还是只有中国1/4左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