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
华菱之所以这些年来做得风生水起,最大的原因就是往往其能洞察先机,做出英明的战略抉择。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发动机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近些年来,重卡驾驶室、变速箱、大梁、桥等,已经难不倒国内的重卡和零部件企业,但发动机这颗大心脏,却始终都是一个“死结”。为了解开它,有的企业选择了引进技术,有的选择了合资发展,有的则干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这些都不能算是“完美方案”。例如单纯的引进,虽然路较好走,风险又小,不需承担过多责任,甚至渐成趋势,但其涉及技术转让费用和很多限制条款;而选择合资,后者很难将最新技术与你共享,其产品即便质量过关,可在成本、管理、油品适应性上仍有后顾之忧。
而除了发展模式令人头条以外,发动机技术路线之争——选择EGR还是采用SRC,也在困扰着各大重卡企业。因为路线一旦走错,无法满足国家实施的排放标准和相应法规,就没有办法进入市场,所有投资将会枉然。并且,技术路线的选择,还决定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备投入,其比技术投资还要巨大。发动机如果定型,加工的床子、组装的设备都被固定,功能将被“锁定”,绝不可以轻易“转型”。所以,刘汉如和华菱一直观察和思考着,最终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下,选定了高压共轨。
为此,刘汉如还特别透露,其实早先华菱差点就在美国和卡特彼勒达成合作,选择EGR发动机;而后选择SRC,又在高压共轨系统的供应商——电装和博世之间有过犹豫,庆幸的是,押宝博世的决定没有做错。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如此种种生死攸关的战略抉择,居然都是刘汉如在四、五年前精细分析、预测的结果。“炒股变成了股东,卖房变成了房东,做卡车又成了发动机的专家,不研究是不行的。”刘汉如有点骄傲地说。
直面挑战
正如前面提到的,打开重型发动机的制造之门并不容易。国内很多车企蓄谋已久却按兵不动,国际巨头也是慎之又慎,在技术更新上“瞻前顾后”。华菱在此背景下知难而进,刘汉如给出了三大原因:
一是满足企业发展。全球各大卡车企业没有自制发动机的很少,像日本的卡车企业,年产销量也就一、两万台,但却都已具备自制发动机、变速箱、桥等能力。长远来看,重卡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自己的“心脏”,增强造血功能。而没有核心零部件——发动机,企业无法走远,为了顺利启动该项目,华菱投资十三亿元大干一番是值得的。
二是符合市场走势。即使有了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体系,但若没有市场的支撑依然走不下去。这一点,刘汉如早已看得通透。前几年,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发动机跟不上量制约了华菱的销量,这让刘汉如耿耿于怀至今。如今,华菱销量已经足够稳定,加上物流等市场需求依然长期看好,华菱产能也已做到10万台,足以应对未来市场增长。所以在发动机方面,先下手为强的华菱,未来自然不是梦。
三是自身实力使然。相比重汽、红岩等重卡企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华菱在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堪称行业内最健康的企业之一。据悉,其去年盈利五个亿,前年更是达到七个亿。对此,刘汉如认为,虽然眼下华菱销量不算太大,但靠质量、靠品牌、靠高端,公司成功避开恶性竞争、互相残杀;一旦销量达到三万台,所有零部件都将盈利,到五万台后,更是一片光明!
当然,华菱能在如此“淡季”选择自己去做重型发动机和变速箱,并不意味着其同现在的合作伙伴“撇清关系”。刘汉如直言:“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和潍柴、玉柴、上柴、法士特等供应商合作,以在产品结构上形成互补。我们的自主发动机和变速箱将会比较高端、比较贵,不计划卖多少,只是感兴趣‘玩一玩’!我们希望,华菱的努力可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并与各大企业共同成长。”
冲刺第一
虽然刘汉如笑谈做重型发动机无非兴趣所在,但我们也都了解华菱,一旦着手启动新的项目,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对此,刘汉如也很直接,“华菱就是要对标国际,做国内第一重型发动机和变速箱。”
刘汉如指出,中国人是有本事的,创新能力不必别人差,不然也不会从航母到高铁,都屡屡告捷,这是我们华菱看好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底气所在。从国际视角来说,无论华为,还是联想,亦或是格力,也都是珠玉在前,华菱以其为榜样,通过学习和借鉴,未来前景可期。此番,华菱要做重型发动机,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国内最顶尖的发动机,不是为了和国内同行比,而是要向奔驰、曼等巨头看齐。
而且,对华菱来说,自制发动机,也利于其坚持不懈地走好高端路线。刘汉如介绍说,近两年他去美国企业考察发现,本来遍地都是“中国制造”,已经渐渐被缅甸制造、马来西亚制造所代替。也就是说,科技含量低、议价能力差的产品与品牌是极可能被竞争对手挤出局的。故而,在发动机路线选择上,不止一开始就瞄准主流SRC,而且还要坚持高端战略,这样才能最终给力产品与品牌的建设。
其次,刘汉如还指出,正因为华菱定位高端,这些年来才一直将心思用在管理、技术、质量、服务以及品牌的国际化上。也正因为这份专注,华菱摒弃了行业的浮躁之风,在大浪淘沙后,从很多中途倒下的商用车企业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世界。“最近我刚去了一趟俄罗斯,莫斯科当地的一家经销商一口气就要了一千台的华菱车,你说我这干劲足不足?”刘汉如反问记者。
另外,对于有人质疑现有产量自制发动机实无必要,刘汉如给予坚决否定。因为在他看来,自制重型发动机,可以避免受制于人不说,还能节约成本,提升品牌,满足用户个性需求。同时,他还表示,“重型发动机的零部件体系都将采用世界级产品,如缸体、缸盖是在德国进口。我们要用最好的组合成就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质量、最好的品牌。我们甚至要向阿迪、耐克看齐,达到不需工厂的最高境界。”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