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失衡
倒逼转型海外
不能不说,谭旭光的海外之路,一定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
2009年6月18日,以潍柴控股集团为主体,联合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和山东汽车集团,成立山东重工集团。成立伊始,山东重工集团就提出了宏伟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然而,仅靠当时山东重工的产品和市场结构,谭旭光知道,这一目标几乎不可能实现。潍柴的主业是发动机,10升、12升发动机做到了全球第一,但由于产品集中度过高,难以再有大的突破。山推的推土机做到了全球第二,但即使是做到全球第一,也只是工程机械领域一个非常小的行业,一年的市场容量也就在一万台左右。
以工程机械为主业的山东重工集团另一个软肋是过于依赖投资。谭旭光说,潍柴过去10年的快速成长,与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在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潍柴速度”已经不可复制。
还有更让谭旭光担心的是,整个集团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公司产品国内市场占到了93%,只有7%出口国外。要解决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问题,必须毫不犹豫地走跨国并购这条路。
当谭旭光在2009年为山东重工集团确立动力总成、商用车、核心零部件、工程机械、游艇五大业务板块时,很多人对他的“游艇梦”表示了深深的怀疑。不过,在谭旭光的心中,他的跨国并购之路正渐渐成型。
其实,包括很多国际知名公司在内的CEO也都搞不明白,潍柴是一个专业生产发动机的公司,为什么要进入游艇产业?现在人们明白了:通过重组意大利法拉帝集团,山东重工要实现的是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
谭旭光说,发动机业务完全和投资相关,而奢侈品的消费与经济周期关联不大,买游艇的人都是有上亿乃至上百亿资产的有钱人,他们的消费不会因经济波动而减少。从业务结构来讲,重型卡车、发动机、推土机等在经济波动周期的前端,叉车在中端,而游艇等高端消费品处于末端,通过并购,山东重工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引进海外智力
突破体制障碍
多起的跨国并购,让谭旭光这几年长时间奔波在国外,考察、谈判、签约,两鬓又多了些许白发。去年一年,他出国12次,行程30万公里,其中在欧洲就有4个月。很多时候,连睡觉也是在飞机上,一下飞机就直奔谈判现场。在谈判过程中,他的对手有世界顶级的华尔街高手,也有世界500强的CEO;有被别人赶出门外的时候,也有仰首进入谈判会场的时候。
并购,是需要资金实力的。此时谭旭光的口袋里,并不缺钱。从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一直到去年,一共赚了320亿元的税后利润。在投资了150亿元建设新工业园,潍柴还有170亿元一直放在银行里没动。
钱不是问题,但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却不是能够用钱买来的。
2008年在投标博杜安的最后时刻,谭旭光召开了一次办公会,当时大家对收购博杜安意见也不一致,他提了两条:一是通过并购博杜安,可以用最少的钱去试一试国际化企业如何经营;二是可以直接进入15升发动机领域,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并购法国博杜安,企业在经营规模上走出了一小步,但在国际化经营上却迈出了一大步。
最难的,是跨国文化融合的挑战。
谭旭光说,在语言沟通、生存环境、思维行事方式等方面,双方存在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他与法拉帝先生第一次见面时,讲潍柴“责任、沟通、包容”的企业文化理念,法拉帝说他非常认同“沟通、包容”文化,但把“责任”省略了,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就是第一责任。
谭旭光一直对他的团队强调,要树立全球思维。文化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兼并另一种文化,而是共同提炼出适应集团全球化发展的新文化。
文化,也体现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这几年,山东重工通过海外招聘和社会招聘,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近百名海外人才,但与集团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他提出要在五年内,使管理团队中的国外人才达到20%。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薪酬、管理等体制机制方面,山东重工面临的挑战不小。谭旭光说,并购法拉帝公司后,集团为法拉帝聘请了一位新CEO,当时定的薪酬是一年120万欧元,就是1000多万人民币,这是在国外聘请一位CEO的市场价格,但我直到现在还是一年60万左右。我们是国有企业,这是两种不同体制存在的必然差别。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只要你能管好这些公司,能胜任岗位,我们就要让薪酬标准完全和欧洲接轨。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