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不锈:股价萎靡32亿增发泡汤
普通钢铁材料易受腐蚀,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有诸多限制。不锈钢的出现抵御住“时间的侵蚀”,历久弥新,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众多高品质钢品种中,不锈钢材料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品种之一。
太钢不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主营业务为不锈钢及钢材的生产销售。公司拥有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等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目前公司能够生产1000多个品种、25000多个规格的钢材产品。
公司产品中不锈钢冷轧板(卷)最大宽度为2000mm,产品化学成分控制稳定、力学性能稳定、表面质量优良、厚度和宽度公差范围较小且稳定,广泛应用于家电、装饰景观、民用厨房设备及器皿、汽车排气系统、集装箱等民用设备,也可用于航空航天。
而不锈钢热轧板(卷)产品最大宽度达3,000mm、最大厚度100mm,可按多国标准及企标提供各种不同用途、不同强度级别、不同表面状态的产品,在石油、化工、核电、锅炉、热交换器、造船、污水处理、压力容器等行业广泛应用。另外还有可以用于大型电机铁芯以及大型水力、火力发电机的制造的冷轧硅钢等。
近年来,太钢不锈在新型高品质钢方面的研发多有成果产出。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新型材料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成为了唯一一家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上双相不锈钢钢筋中标的企业。
另外,厚涂层硅钢产品成功应用于核电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是首家,也是该产品进入核电领域唯一的生产厂家。
此外,太钢不锈于去年提出增发预案,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8亿股,募集资金金额不超过31.63亿元人民币,用于建设以铁素体为主的冷连轧不锈钢及不锈光亮板两大工程。
虽然获得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但由于股价走势较差,自申报后至今始终大幅低于每股净资产,太钢不锈向证监会申请撤回增发申请文件,证监会决定终止审查。
“太钢不锈的增发项目还是具备一定前景的,也属于领先技术,但是目前市场环境不好,钢铁行业处于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增发不被看好。”华北一位钢铁行业分析师介绍。
不过,随着技术水平的升级,国内对不锈钢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据中国特钢协会不锈钢分会预计,今后几年,我国不锈钢产能将按较快速度增长。另外,中国不锈钢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中国的不锈钢直接出口量以及伴随机械和金属制品出口的间接出口,也为中国不锈钢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空间。
宝钢、久立特材:核电蒸发器
690U型管打破国外垄断
8月29日宝钢下属公司宝银特钢以单价100万元/吨的价格,与东方重机签署核电蒸发器690U型管2亿供货合同。
100万元/吨的价格在普通人看来当属天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算高。
“690U型管以前主要靠进口,国产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市场价格100万元/吨属于市场价。”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信息主管宋锦华介绍说,690U型管是不锈钢领域的皇冠产品,“很难生产”,世界上只有两三家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
宋锦华表示,690U型管非常昂贵,世界上这种材料很稀缺,进口价格百万以上,“国内自主研发生产,这是国内首例”。
690U型管技术产品是近几年开始在国内研发的,到今年实现推广,但这种产品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以前主要是海外垄断,现在引进国产品牌,市场竞争会更趋向合理。
据了解,2013-2015年全球核电蒸发器管的需求量将分别为1855吨、2345吨、2730吨,以不含税售价100万元/吨计算,全球核电蒸发器管市场容量在2015年将达到27.30亿元,中国核电蒸发器管的市场容量则为7亿-10亿元。
目前,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690U型管只有宝银特钢和久立特材刚刚通过评审。第三代核电示范工程为2台机组,一台由东方重机制造,另一台由上海电气核电公司制造,东方重机对应的是宝银特钢,上海电气核电公司对应的是久立特材。
久立特材主要产品为工业用不锈钢无缝管和焊接管。近几年来,公司已经成功研发镍基耐蚀合金油管、核电蒸汽发生器用800合金U型传热管、国际热核聚变(ITER)项目用PF/TF导体铠甲、低温液化天然气(LNG)用不锈钢管道、天然气净化处理用双相不锈钢管道、超长中大口径油气输送直缝焊接管道等一些高品质钢新产品。
截至2013年6月30日,公司为哈电集团重型装备公司制造蒸汽发生器提供的核电站蒸发器用800合金U形传热管已完成合同交货。
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表明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家能生产核电蒸汽发生器用800U形传热管生产的企业,并标志着该核电关键产品已真正实现了国产化。
单价高达100万元/吨的690U型传热管,目前也已完成预批制,该产品主要用于核电蒸汽发生器,是国内能够实现核蒸发器管供货两家公司之一。
9月份,公司年产2万吨LNG输送用大口径管道及组件项目实现投产,全年有望实现5000吨左右的销售。
“久立特材核电用特种钢材具备较强的优势,未来核电招标重启的趋势不会变,且其装备也会逐步实现国产化,公司将充分受益。”上述钢铁行业分析师介绍。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