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企业动态
山工机械
国务院推城市基建变革 专家建议BOT方式引资
www.6300.net   2013-09-17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9月16日,国务院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管网、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清单,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等。  相关专家表示, ...

  9月16日,国务院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管网、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清单,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等。

  相关专家表示,这与过去地方注重“面子”建设相比,市政建设将更重视民生这一“里子”。不过,与发展房地产不同的是,这些建设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像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方面的资金,可以通过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因为其稳定的回报率对民资还是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减轻政府的负债压力,在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轨道建设则需以较稳定的收益率吸引民资、外资流入。

  地方城市发力城轨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未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先地下,再地上”的原则,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意见》要求,加强城市供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

  在城市基础投资项目中,城轨是投资的重点。7月下旬开始,多地政府出台的刺激经济增长投资计划中,城轨投资规模动辄百亿,包括重庆、珠海等地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相继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此外还有多个省市宣布准备上马新的轨道交通项目,如仅河南洛阳郑州两地就表示将投资1600多亿元修建多条地铁线路。

  由于城轨的投资审批权下放到了地方,在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局面下,各地方明显加快了轨道的审批和建设的进度。

  这次国务院出台《意见》对城市轨道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发挥地铁等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并明确提到,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

  按扈志亮的说法,城市轨道建设成本达每公里4亿~5亿元,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城市轨道投资达四五千亿元。

  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寄望于通过轨道等交通建设来消耗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政府希望通过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在内的铁路投资保护上下游产业,而铁路、城轨项目是最好的投资方式,且不会产生泡沫。

  地方政府面临找钱难题

  对于规模庞大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地方政府依然是唱主角。

  上述《意见》提到,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依然是各地首要解决的问题。与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获得财政收入相比,地下建设的资金瓶颈或更加紧张。

  大岳资讯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城市基础建设转向地下无疑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地方而言,原来建设房子土地资金已收过,现在再建地下基础设施,再产生收益就有些难,各地遇到的问题将会是资金周转。”

  此外,城轨原来是由省部共建,在此模式下,原铁道部资本金比例一般要占一半,而随着权限下放,让原本财力就紧张的地方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管理室主任刘斌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部省合作共建城轨模式的终结,城轨新的投融资构架还没搭建起来,各地城轨的投融资确实因此面临困难。

  在地方债的压力背景下,各地主导的基建资金问题或进一步紧张,而国务院常务会议此前确立了“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或将成地方基建资金来源重要方向。

  《意见》提到,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