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给你了,但是法士特的所有投资决策要经过湘火炬批准。”湘火炬一位副总提出。本预计速战速决的会议,因为决策是否需要湘火炬批准而拉长。“如果报批,决策要经过的流程太长,很可能会贻误战机!”李大开在这个问题上不肯做出让步,双方争执不下,气氛骤冷。
只见湘火炬董事长聂新勇眉头微微一皱,对湘火炬的人说道:“你们别争,也别吵,我就问你们三个问题。”他向前欠了欠身体,然后继续,
“你们有谁比李总更懂技术?”
众人摇头。
“你们有谁比李总更懂市场?”
依旧摇头。
“你们有谁比李总更懂设备?”
再度摇头。
“既然这样,向你们汇报有什么用?需要花钱,请李总自己决定。”
事实证明,这一决定,为法士特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几年市场非常火爆,许多决定都是在车间现场做的。”李大开回忆说。
与湘火炬合资后,改制提上了日程,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买断工龄是当时盛行的办法。但李大开认为,买断工龄的做法并不切实际,“国企员工已经习惯性的将自己的人生捆绑于企业,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不可能支付一笔钱,就各不相干。况且,湘火炬投入的钱,更应优先用在企业的发展上。”李大开说。
“我们也要买断工龄!”也有法士特员工曾提出这样的要求。
“买断工龄我答应不了,因为吸引的1.3亿要投入技改。我能答应的是稳定的工作和不断增长的收入。”李大开向员工承诺。
6年的厂长生涯,李大开收获的不仅仅是法士特的成长,还有职工对他的信任,人们相信李大开有能力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所以,虽然没有买断工龄,但3000工人由国企员工转变为合同制工人只用了3天时间。
借助2001年湘火炬的投资,法士特成功从资金短缺及陈旧的体制束缚中解脱出来,顺利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轨。截至2002年底,1.3亿元投资全部转化为数控设备,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不足9000台跃升至2002年50000台,2004年达到20万台。
此时的法士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4年不负所望,重卡市场井喷式增长,重卡很多零部件由于产能所限导致供货延误,但是法士特的变速器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李大开对市场似乎有种天然的敏感,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2001年与湘火炬合资,在2005年又得到一次充分的印证。那一年,中国重卡产销量骤降,法士特却逆势而为,利用这段空档期,修建了西安高新厂区,等到2006、2007年重卡大发展,法士特已经有足够的产能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推出更加省油,经济性、平顺性、操控性更好的12档、16档变速器,法士特又一次抓住了机遇。大规模地技术改造助推法士特的产能迅速攀升至100万台。当他的潜在竞争对手从重卡蓬勃发展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时,法士特已将接近80%的市场牢牢地控制在手里。
与伊顿共舞
与湘火炬合资后,法士特发展得顺风顺水,但回首2004年与伊顿的合资大戏,着实会让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如果说与湘火炬合资前,法士特小荷才露尖尖角,那2004年的法士特已经出落得婷婷玉立,引来无数人侧目,其中就包括7年前断言法士特“3年内必然破产”的伊顿,与当初爆棚的自信相比,伊顿这些年的发展状况难免让自己有点尴尬,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骁勇善战”的自己,在中国竟然遭遇“滑铁卢”。那几年,中国重卡变速器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而伊顿变速器在中国的销量却一直徘徊在几千台。窘境下,伊顿主动向法士特伸出橄榄枝,双方又回到了谈判桌。
也许是为了营造公平友好的氛围,这张谈判桌设在了法士特与伊顿公司总部地理的中间位置——夏威夷,在这个热带岛屿上,海天一色相接,人们或享受阳光的沐浴,或感受冲浪的激情,但谈判却远没有这般轻松,双方围绕合资的各种大小问题,展开了激烈交锋,其中最艰辛的一役不在于控股权的争夺,而是合资公司是否需要研发,李大开坚持合资公司必须要进行研发,伊顿则认为,自己拥有最顶尖的技术,合资公司只需要负责生产即可。昏天黑地的谈判整整持续了7天7夜,关于“研发”这两个字的争论持续了1天1夜。伊顿很有可能低估了李大开对研发的重视,在企业生死攸关之际都不曾放弃,更何况现在的法士特早已今非昔比。实事求是地讲,以伊顿的魅力,以伊顿的地位,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喊一声合资,都会有大批企业趋之若鹜。李大开周围又何尝不是充斥着让他放弃合资公司进行研发的声音?
李大开顶住各方压力,再次力排众议,他绝不允许法士特落入许多与外方合资的中国公司同样的命运,即合资公司没有研发能力,而因母公司又不能研发同类产品,所谓的合资,仅成为外资的生产基地,而中方却被捆住了手脚……在李大开一再坚持下,“研发”两个字最终被写进合同。
法士特与伊顿历经波折,最终牵手。可惜好景不长,合资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也许会有人产生疑问,李大开能把法士特管理得那么好,怎么轮到合资公司就不行了呢?
原因很简单,合资公司股权在外方手里,伊顿派来的管理者“水土不服”。但受限于合同约定,从合资公司2004年成立,到2007年解体,李大开只去过4次。
当合资走到尽头的时候,与很多合资公司一样,针对合资公司的归属问题,法士特与伊顿之间开始了一场新的角力。伊顿希望法士特退出,自己独资,但是合资公司毗邻法士特而建,如果归属伊顿,那么伊顿将与法士特夹道而居,不难想象,双方技术保密、人才流动等方面难免产生摩擦。几番谈判,法士特毫不退让,合资公司最终解散,归中方所有。
即便是合资那几年,法士特也丝毫没有放松“研发”二字,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国情、高技术含量的变速器新品,企业发展如吃饱了风的帆船,全速起航。
时间忽忽而逝,转眼10年已过,2014年7月,法士特和伊顿这对老朋友,分分合合后,再次走到一起,宣布联合进军高端离合器市场,与10年前不同,这次合资由法士特控股。控股的背后是10年间,法士特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机械式变速器技术,7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世界第一的重卡变速器产销量,以及越来越多国际大公司对法士特的尊重与认可——不仅仅是与伊顿的合资公司由法士特控股,2011年与卡特比勒合资成立的公司,是卡特彼勒在全球合资公司中唯一一个由对方控股的公司。
如今重卡市场日趋饱和,但对于法士特可能是另一个新的起点,他终于有精力伸展他的枝蔓,不仅仅是更加智能化、轻量化、多档化的变速器,还有缓速器、离合器、同步器、减速机等动力传动系统的其他部分,以及包含重卡在内一切用到传动系统的领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