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行业标杆,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充分展现腾飞的中国经济、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业家精神。近日,“崛起的民族品牌”专题系列节目对话特浦朗克材料科技(营口)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特浦朗克)的董事长吴枫先生,探讨特种润滑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中,润滑油如同流淌的“工业血液”,默默支撑着现代制造业的精密运转。当全球工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期,中国特种润滑领域却长期面临“卡脖子”困境——高端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本土品牌在极端工况下的润滑解决方案上屡屡受制。特浦朗克材料科技(营口)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吴枫,以四十余载的行业积淀与创业者的赤子之心,在这片技术荒原上开辟出一条属于中国民族企业的突围之路。
节目现场,吴枫先生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业初心及企业的发展现状。当中国工业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时,吴枫已敏锐意识到特种润滑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从国企技术骨干到跨国企业高管,他亲历了中国润滑行业从模仿到追赶的艰辛历程,也目睹了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的现实。“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拥有自己的特种润滑品牌?”这个疑问,在2009年化作创业的火种——吴枫毅然辞去外资企业高管职务,创立了特浦朗克,开启了一场以技术破局为使命的创业长跑。
创业初期,面对国际巨头在技术标准、客户认证、渠道网络上的全方位优势,吴枫选择了一条“深挖细分市场”的差异化路径。他带领团队聚焦金属加工、矿山机械、新能源装备等高门槛领域,将“定制化研发”作为核心竞争力。这种战略选择源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不同机械设备的工艺参数、材料特性、工况环境对润滑性能的要求截然不同,传统标准化产品难以满足。
特浦朗克的技术突破,始于对润滑机理的重新解构。吴枫团队发现,传统润滑理论多聚焦单一润滑阶段,而高端装备往往需要同时应对动力润滑、极压润滑、边界润滑三个阶段的动态平衡。为此,企业建立了“工艺-材料-润滑”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深入客户产线采集轧制速度、温度梯度、变形量等200余项工艺参数;分析金属晶格结构、表面粗糙度对润滑剂吸附能力的影响;通过台架试验复现挤压、冲击、往复运动等复杂工况。这种“把实验室搬到生产线”的研发模式,使特浦朗克材料成功开发出铝轧制专用油、矿山机械润滑脂、新能源冷却液等系列创新产品。
在特种润滑领域,国际认证是打开高端市场的“通行证”。特浦朗克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标准,以及弗兰德风电齿轮箱认证、辛辛那提机床润滑认证等全球权威机构认可。这些认证不仅是对产品性能的背书,更倒逼企业建立起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在吴枫的规划中,特浦朗克的角色远不止于润滑剂供应商,而是成为客户降本增效的“技术合伙人”。公司建立的智能润滑服务体系,通过在线监测设备采集振动、温度、油液状态等数据,全方位预测设备故障,将被动维护转变为主动预防。这种“产品+服务+数据”的生态化转型,正在重构特种润滑的价值链。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特浦朗克的十六年发展历程,恰是中国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缩影。“润滑油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能让设备多转一分钟、多轧一米铝板,多产一吨钢、多发一度电。”这种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的初心,支撑着特浦朗克在年产能5万吨的规模下,依然保持20%的复合增长率。
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新能源机遇,吴枫已布局电池箔轧制,涂炭浆料,动力电池冷却液等前沿领域。在他看来,特种润滑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工业文明边界的拓展。
展望未来,特浦朗克有着清晰的愿景和规划。面对当前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期待行业内企业能够积极进行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向高端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呼吁建立和完善特种工业润滑油行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杜绝伪劣产品和恶性竞争,提升行业的整体形象,为行业客户提供更多可靠的选择。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特浦朗克会始终秉承“流体科技,持续共筑卓越”的理念,与时偕行,持续改进,积极与多家国内外客户开展开深度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一起应对全球市场的挑战。通过合作与共赢,推动整个行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