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机械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08年施维英的销售收入大概在10亿欧元,2009年降至4亿欧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困境中的施维英一直在寻找买家。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则趁势上扬。从2010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徐工、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净利润均有50%以上的高增长。
收购驱动
在发动机、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始终缺乏控制力与议价能力,这是其海外收购的最大推动力。
“我们60%左右的核心零部件,如底盘、泵、电器件等都是国外采购,在总成本中占比超过70%。”徐工经济部一位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关键零部件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接近70%的行业利润被进口零部件占据。”王金星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是制约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徐工董事长王民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在智能化、轻量化、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及制造技术实现突破。
上述徐工人士对记者透露,因为难以自主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徐工一方面通过与外资厂商合作成立零部件制造企业来保证公司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收购获得技术。
徐工看上了施维英,正因为其拥有多项全球核心技术领域的世界性专利,比如国内普遍使用的S阀,就是施维英上世纪80年代就已放弃的专利。
三一重工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获得了其全部技术。普茨迈斯特仍保持着两项世界纪录:1994年垂直泵送高度532米,以及1997年2015米水平泵送距离。
成立于1937年的波兰HSW公司是东欧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在重型工程设备方面拥有先进技术。“收购HSW后,柳工将直接获得其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柳工国际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罗国兵称,HSW在推土机领域的技术和研发力量弥补了柳工的不足。
此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还面临着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得不走出海外拓展市场。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数据,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业1月至10月的海外出口额增长51%,而同期国内市场销售增长仅有30%左右。“从三一重工来看,国内机械市场的剩余发展空间已难以支撑它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向国际市场扩张中,混凝土行业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无疑是最好的踏板。”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
收购国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技术,还有其销售网络。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微博)称,通过收购,三一重工可获得普茨迈斯特52年来建立的销售网络。“三一重工出口占销售不到5%,通过收购,我们已经拥有了海外市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