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台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成功
12月18日,我国首台完全自主设计、自制锻件、自主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辽宁红沿河核电厂一期工程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制造成功、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发往红沿河核电厂。
众所周知,反应堆压力容器是核电站最关键的设备,它是转化核燃料所释放的能量、为核电站发电提供热能的容器设备。该设备是核电站重要的安全屏障之一,是核电站的心脏,且在核电站寿期内不可更换。因此,它的制造具有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制造周期长和工艺复杂等特点。目前,仅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
一年来,核电装备自主化成就斐然。1月15日,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与国核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柴油发电机组供货合同,这标志着我国核电站应急柴油机组实现了国内采购;4月,国内第一支1100兆瓦核电半速转子在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顺利通过了联检,并包装发往用户,标志着我国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能够自主生产超大型核电半速转子……
AP1000设备国产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爆破阀领域,中核苏阀和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213所)组成爆破阀联合攻关团队,采购了阀体铸件、剪切盖等长周期材料以及剪切盖因科镍690用热处理炉、大型电火花机床等一些关键的加工设备,爆破阀阀体和爆破单元的研究实验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通过合作攻关,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西洋焊接材料有限公司、山东核电设备公司和中核建伍公司分别在安全壳用SA738B钢板、核级焊材、模压成型研制及现场拼接焊装、整体运输等方面,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和工艺难关,在世界上率先掌握了钢制安全壳制造、吊装、运输等新技术。
除了在装备自主化方面稳步推进外。今年的另一个亮点是,民营装备企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开始在核电装备制造的舞台上整体亮相。在与国核工程有限公司签署AP1000核电主管道等设备的行动计划的几家单位中,除了中国二重、渤海重工等国有企业外,还有吉林昊宇等民营企业。中广核集团也首次面向民营核电装备企业敞开大门,与浙江省30家民营能源装备企业签订了总金额约10亿元的合作协议。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核电站有各种系统300余个,需要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数万套,由于核电产业链很长,民营企业同样可以获得参与其中的机会。
当然,稳步快速发展核电装备产业今后还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比如,如何解决好大型加氢反应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及核锻件从单件到量产带来的一些问题。
5、成功自主研制特高压直流换流阀
8月15日,在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主持召开的新产品技术鉴定会上,由中国电科院自主研制的±800千伏/4750安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通过技术鉴定。这意味着我国已全面掌握了直流换流阀研发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与工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流换流阀设备国产化,也标志着中国电科院成为继瑞士ABB、德国西门子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和拥有特高压直流换流阀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的企业。
作为直流输电的核心装备,直流换流阀的研发制造,是目前复杂程度最高的电力装备技术之一,被称作直流输电系统的“心脏”,晶闸管则是换流阀的核心部件,被誉为换流阀的“机芯”和“神经中枢部件”。为了给我国特高压输电线路装上“中国芯”,中国电科究院与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通力合作,投入数亿元,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直径最大、功率最高的6英寸晶闸管。
几乎与其同时,世界上直流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800千伏直流换流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研制成功。被电网专家和监造代表誉为“制造精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高端变压器”。
我国建设葛洲坝至上海的输变电工程时,全套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而到建设向家坝至上海的输变电工程时,主要设备实现了自主化。近年来,在三峡输变电工程、西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带动下,国内输变电制造业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从行业现状来看,我国输变电设备,包括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其主设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只是变压器所用的硅钢片、绝缘纸板、套管等原材料和配件还需进口一部分。发展之快,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目前最大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中国西电集团的年收入仅仅为国际电气巨头ABB的1/20。培养我们自己世界级的输变电企业,还需很多年的努力。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