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价上涨压力趋减
CPI涨幅延续去年7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CPI同比涨幅在下降通道中出现小幅反弹,1月份主要是春节因素,3月份主要是受部分蔬菜价格出现较大上涨推动。在食品、居住和翘尾因素的带动下,CPI短期有望继续下行。 3月份PPI出现负增长,延续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加速回落态势。
从短期看,受需求回落、狭义货币(M1)增速偏低、全球粮食丰收预期等因素影响,抑制物价上涨的短期因素增加,预计上半年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受企业去库存影响,PPI可能维持1至2个月的负增长。但欧、美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总体过剩;伊朗局势不明,国际油价震荡走高,布伦特原油的政治风险溢价持续攀升;加之我国正处于要素成本上升阶段,中低端劳动力成本和基础性资源价格的上涨压力不减,农产品价格也处于上升通道,推动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依然较多。
综合判断,2012年我国经济运行将呈现“前降后稳”的态势,投资增速降幅有限,消费总体稳定,出口增长高于去年年底的预期,预计全年GDP增长在8%以上。 CPI和PPI涨幅将随经济回稳而有所回升,但全年压力较小,预计CPI上涨3.5%左右,PPI涨幅在4%以内。同时需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下行和油价上涨可能引发的风险,做好必要的应对预案。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与以往高增长时期大不相同的特征,宏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也会超越以往的经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宏观政策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系而言,宏观政策要顺应增长阶段的转换,特别要防止过度放宽宏观政策而使经济重回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同时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长速度过快下滑。防止上述两种可能性,使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
从GDP季度累计同比看,本轮经济回调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已经持续了8个季度,这是我国自1992年开始发布该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6个季度的回调期。在本轮回调过程中,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特别是一季度数据发布以后,引发了很多争论。做出恰当的宏观决策,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特征。
需求下行与供给不足并存。 2010年以来,在总需求下行、经济增长回调的同时,电力短缺问题严重,很多地方拉闸限电,部分工厂出现了“停三开四”现象;煤炭等重要原材料和产品铁路运力紧张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东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出现用工荒。在需求下行过程中,既存在普遍的供大于求和产能过剩,也存在某些供给不足和短缺现象。
流动性充裕与资金成本高企并存。2007年年底我国M2存量40.3万亿,今年2月达到89.5万亿,4年间翻了一番多,M2占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放松,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走低,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但调查显示,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很高,很多企业的实际资金利率高达15%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大幅上升,银行业则凭借高利差和各种收费获取非正常的高利润。如此高成本的资金,超出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只能流向资金链紧张的领域,或用于投机炒作,这无疑放大杠杆效应,积累着金融风险。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