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热门搜索: 起重机 | 挖掘机 | 装载机 | 泵机 | 压路机
星邦智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山工机械
中国经济增长降中趋稳 供给政策可有作为
www.6300.net   2012-04-23  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导读:  中国经济增长延续小幅下行态势,创1992年以来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回调时间最长记录。这既是多重周期因素交织、内外需求下降叠加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当前世界经济 ...

  增长放缓与资源要素价格上升并存。通常情况下,在经济增长放缓时,由于需求不足,资源要素价格会下降。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中长期增长乏力,但石油、煤炭、食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甚至逆市而上。全球流动性过多、美元贬值是其原因之一,但也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特别是中东、北非持续动荡,逆市推高油价。在国内,因体制不顺,在资源价格上升的同时供给不足;实际工资与“80、90后”新生代劳动力的期望差距较大,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和就业压力并存,劳动力价格持续攀升。

  增速回调与企业效益下降并存。有一种观点认为,增速回落,结构和效益将会相应改善,并由此得出“速度慢一点,质量好一点”的判断。但近期和以往较长时期的经验表明,在现有增长模式下,我国企业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速度与规模。在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未能根本转变之前,增速一旦短期内明显回落,企业效益也会相应下滑,并将波及到财政收入和金融资产质量。

  产业转移加快和部分地区低效扩张并存。近年来,部分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呈加快态势,对产业升级、促进中西部发展和增加投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过度介入,层层下达投资和招商指标,低水平过度扩张问题比较突出。随着我国众多工业产品需求峰值逐步临近,对东部增长模式的简单复制,可能潜藏着较大风险。

  只有正确认识本轮经济增速回调的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目前出现的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也才能更好地判断未来走势。

  第一,本轮回调是中长期增长潜力下降与多重周期因素叠加的结果。当前的经济增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短期因素有需求变化、库存变化,还有国外大选、国内换届等政治周期因素;中期因素有10年左右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等;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属于“长周期因素”的特定发展阶段的潜在增长水平。我国经济保持年均10%的高增长已经30多年。根据对国际经验和我国增长潜力的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今后几年下一个台阶的可能性很大,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去年以来,东部发达省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回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由投资潜力有限导致的金融财政风险显露。今年一季度,这一变动态势仍在延续。这些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过程可能已经开始。毋庸置疑,我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但由于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基数效应,如果每年的新增量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将出现合乎逻辑的下降。比如,10年前能够支撑10%增长率的新增量,到现在只能支撑3%左右的增长率。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基数效应将会愈加明显。由于多重周期力量和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十分复杂的局面。总的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可能回稳,但不太可能回归到过去的高增长水平。

  第二,供给冲击改变了要素价格趋势。新世纪以来,一些新兴国家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南非、越南等国家,人口规模相当于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两倍多,其工业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全球重要能源资源的供求格局。以原油为例,2005年以前国际原油价格长期低于40美元/桶,随后大幅攀升,2008年一度超过140美元,目前仍高于100美元。油价涨幅呈倍数增长,而其间美元平均贬值也仅11%左右。从国内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加、要素市场化推进和劳动力供求格局的转变,能源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进入了较快上升阶段。供给能力缺少足够弹性是客观现象,它不能适应需求的粗放增长,这正是当前需求回调而资源要素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

  第三,体制障碍扭曲资源配置。我国市场化改革进展并不平衡,部分基础行业和要素领域价格不顺、放开不够、竞争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例如,有的地方发电能力利用不足,有的地方却严重缺电;有的行业债务负担沉重,投融资能力下降,而大量行业外资金难以进入;土地价格偏离均衡水平,一方面,城市商业性地价被一再推高,成为部分地区房价暴涨的主因,另一方面,优惠地价甚至实质上的零地价,成为地方招商引资、争夺投资项目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微观上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利用,在宏观上则出现了产品或能力供给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并存,能源资源和要素价格不合理上涨等现象。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与以往高增长时期大不相同的特征,宏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也会超越以往的经验。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宏观政策与增长阶段转换的关系而言,宏观政策要顺应增长阶段的转换,特别要防止过度放宽宏观政策而使经济重回以往高增长轨道的倾向。同时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要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长速度过快下滑。防止上述两种可能性,使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转变,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 印    关 闭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list_info_D1
list_info_D2
更多>>专题推荐
关于6300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客户服务:6300@6300.net 服务热线:0754-88363699 商事QQ:1594591502
工程机械信息网 Copyright[c]199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市九鼎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5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