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周期
丰富产品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信重工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产品结构丰富。
2009年5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确立了十大重点工程、九大产业重点项目、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的规划,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大重点工程中的高效清洁发电、煤矿和金属矿采掘、生态环境和民生,公司产品都有涉及;九大产业的钢铁、有色金属也是公司服务的重点领域;四大配套产品中的大型铸锻件、基础件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尽管涉及的领域很多,但如果去中信重工的厂区转转,你就会发现,公司的生产线是全流程的,能够通过各厂内部和各厂之间的组装搭配,满足各类产品和成套设备的生产需要。
在谈到公司产品是如何进行领域跨越与创新时,任沁新点明——实际上公司生产的许多产品在生产原理上都是大致相同的。比如做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的企业需求有相似之处,都是先采后选,都需要破碎和研磨等。而公司恰恰在窑类、磨类、破碎类产品上具有核心制造优势。同时在电力行业,不论是火电、核电还是水电,由于公司具备了比较大的铸锻能力,因此也能形成系列产品。
基于此,目前中信重工在日产5000-12000 吨大型水泥装备方面,是国内少数具有成套提供水泥主机装备能力的企业,生产了国内最大的水泥磨机、辊压机、回转窑、立磨粉磨系统等。而在煤炭装备领域则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及以上露天矿成套破碎设备、大型矿井提升设备、超深矿建井钻机、褐煤提质工艺及成套设备、年产600 万吨级洁净煤设备等。在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也可提供年产千万吨级破碎设备、磨矿设备、超细碎高压辊磨装备、高效洗选设备等。
除此以外,中信重工的产业选择与产品服务亦非常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民生,其通过消纳垃圾、余热发电、褐煤提质等进军环保产业,在下行的经济周期中又找到了上行的产业。
任沁新认为,未来中国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节能型和环境友好型。因此未来公司的客户会更倾向于高效节能的产品。
以水泥行业为例,他判断,国家从2003年开始整顿水泥市场,提高了行业的市场和环境标准,由此带来了行业整体的洗牌和重组,单个小水泥厂发展越来越困难,而资源将会向具有高效节能型特征的企业集中。
因此,中信重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发明了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工艺及设备,日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上一条余热发电的设备,每年可发电648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6.5万吨。以每度工业电价5毛计,每年可节约2000余万元。而一套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仅2年4个月。“我们这个产品根本不需要政府投资或动员,水泥厂看到好处,纷纷都愿意配套产品。”任沁新说。
从山东到内蒙,从江苏到浙江,中信重工的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已形成梯次,许多客户则提前把预付款付给了中信重工。目前,中信重工已签订了137条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合同,其中42条已成功并网发电。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进一步拓展到了钢铁、化工、有色、玻璃、硅冶炼、焦化等行业。
在欧洲国家,一般垃圾都是经过分类再处理;而在中国,这种前提条件并不具备。通过6年研发,中信重工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异味对周围的空气造成污染。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将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此项技术受到很多地方政府和客户的欢迎。
此外,中信重工还围绕水泥生产主线设备进行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又开发了回转窑另一端粉磨系统的矿渣立磨。
这类产品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比如公司为冶炼企业服务,研发设备专门用来处理炼铁后的水渣,将这些水渣通过破碎分离技术,提取的矿渣粉还能卖到每吨300元。在钢渣处理上,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向开发做成复合肥,最终用于高尔夫球场。这就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收益。
正是由于公司研发了多行业优势突出的产品,提高了中信重工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公司2011年新增订货突破132亿元,到2012年4月底,公司在手的订单量已达到260亿,2012年的订单已经全满。再加上大量正在跟踪、实施的后期国内项目和持续增长的海外业务,公司2012年到2014年的收入有望实现80亿、100亿及更高的增长。
“通过十一五的积淀,公司的整体竞争实力有了非常大的跨越。接下来的这几年,实际上是公司投资见收益的最好时期。正好也能在上市后与投资者共享这份收益。”任沁新表示。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