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芮成钢:王先生。
王先生: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国外的巨头到我们本土来,一个是我们本土的企业,我在中国工作时间很长了,我想趁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觉,在过去这十年来,中国的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也有很多的外国企业他们是很早到的中国来,在这段时间里面,并没有把握住非常好的机遇,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的研发中心都是在海外,可能是不能够马上地开发一些自己的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所以我就这么两点,从国外企业要进一个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在决策方面,或者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是更加靠近我们的市场。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国企,我们国企过去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把握住市场的机遇,我们是看到了这个市场,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看到这个市场在需求,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投资的决策,这个决策在高处发展的时候,这个决策是非常对的,这个市场逐步开始饱和。从今年的四月份开始,这个市场开始在下滑,不过这个下滑并没有减慢企业扩大产能的决心,一些新的厂家,一些新的企业,也想挤到工程机械这个领域里面来,是不是说因为市场在下滑,因为增长的速度在饱和就是没有机会呢?今天早上很多的演讲都说过了,要到新兴市场来,他们必须更加贴近市场,研发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决策要快,这是我的意见。
主持人芮成钢:我们就着王先生的话题,我们还有一个要讨论的,今天在场有这么多国外的,一直在中国的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渗透到我们自己的本土当中来,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在发展,在经营,如何更好地让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走得更长远,他们对于中国的环境又有哪些期望值,包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等,还有哪些想跟我们分享的,接下来就这个问题展开一轮讨论,从文先生开始。
文扬之:阿特拉斯·科普柯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到中国,发展到今天,整个集团在中国大概有五千名员工,二十家公司,所以我们一贯以来的政策就是既然我们来到中国,必须采取本地化的过程,不论是产品,不论是我们的员工,还有我们的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中国区的同事跟总部肯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沟通,主要还是在机械研发,很多外国公司本地化做得最迟,最慢的,就是研发。刚才我们也聊到,我们这个行业在中国应该要更规范,我想这也是一点。这方面我们中国政府也大力鼓励,我们行业也要改进,所以过去五年,越来越多公司愿意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第一,他们对知识产权有了更多的信心。第二,他们也开始认识到,我们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的需求不一定跟欧洲、美国客户的需求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也在反思我们欧洲的产品,是不是全世界的客户都认同,是不是有一部分客户是跟中国客户的模式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利用两个不同的生产基地,两个不同的研发基地,做出两个系列的产品,给客户更加丰富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思路。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