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钢:南先生,您是否有同样的看法呢?
南敦斤:我们看看十年到十五年前,中国政府非常地积极,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去鼓励国外投资者对中国进行投资,我觉得这样一个鼓励的政策,大幅度地促进了我们在中国业务的发展。现在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你知道现在往往在政策上,会存在一些歧视,中国政府更加关注中国的公司,给他们提供更多优惠的政策,至少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为了要继续发展我们的行业,至少我觉得优惠性的政策必须继续地赋予国外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对中国进行积极地投资。还有很多的政策是和我们的产业相关的,有些政策并不是很明确,不透明,为了要去提供明确的指南和指导方针,以便让市场上的参与者能够知道有哪些规则去遵守,我觉得这些政策必须要透明和明确才可以。
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我们需要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在将来有共同的发展。
主持人芮成钢:好,非常感谢您,Ulrich Reichert,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您觉得所谓的改变的优惠政策环境,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Ulrich Reichert:我听到了更多这样的说法,但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我听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给外国公司少了,很多外国公司的同事都跟我们讲,但是我们这个公司是非常小的一家公司,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也许我们的一些业务并没有吸引到政府的眼球,因此我们没有太大的感受,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我们开始发展,但是我们只是在八年前开始建立制造中心的,非常地成功,我往往会告诉我们德国的高管人员,如果说你们要继续在中国发展的话,我们必须更多地来中国才可以,我们必须要在中国进行研发,必须要在中国进行更多的管理决策,花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了,我们在研发中心去专门研发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的设备,在我们的业务当中,你知道,有一些设备是进口的,这样的话,是很难发展的。
因此,我们觉得我们要进一步地去发展本地化的产品,这样的话,才能够和中国的公司来相互地竞争。我们也提到了高端制造业,我看到很多中国的制造公司,他们都在生产高端产品,高端产品让我们很高兴,因为生产高端产品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竞争,如果中国的制造商升级他们的产品,去生产高端的产品,价格会上升,这样的话,整个竞争的环境会更加地公平,我们就会更容易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主持人芮成钢:张先生,您觉得这个竞争环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张秀文:我认为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正常的,因为所有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一般都是走着先跟中国的公司合作,然后慢慢地走入第二步到自己独自,基本上都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因为当时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不是太了解,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因为他们心有余悸,自己进来缺乏风险太大,就找一个中国伙伴,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伙伴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后期中国的法规也完善,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法律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之后,才慢慢独立起来。这是一个过程。
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确实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前几年他们确实是一个特殊,他们有两免三减办,中国企业都没有,到后来,中国政府还在尽其所能对他们做出一些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得到了特别的呵护,成长得也是非常快的。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