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光已经流过四、五年,但许多亲历者仍对2007年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高歌猛进的年份:不可遏制的乐观情绪、一夜暴富的股市传闻、大盘直击万点的预言……那一年,对“新潍柴”来说也是一个欣欣向荣、值得庆贺的年份:从销量来看,发动机同比增长68%,新加盟的陕重汽重卡、法士特变速箱分别同比增长96%和86%,远超重卡行业58.60%的平均增幅;潍柴动力(000338)并表后的销售收入从66亿猛增至292亿元,净利润由7亿增至20亿元……在诸多因素的助推下,潍柴动力的股价一度突破百元大关。然而,在这一片似锦繁华中,谭旭光却隐约听到了泡沫破碎的声音。
“我再重复一遍:全球经济危机即将到来时,我记得是2007年12月4日,从那个时候潍柴就停止了一切规模性的扩张而进行战略性合作的准备。”显然,大家对资金问题不依不饶的追问,已经让谭旭光觉得有些浪费时间,“这些年,潍柴动力高速增长,已经完成了自主积累,具有非常充足的现金流。”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阅潍柴动力的年报,便可知谭旭光所言非假。2007-2011年间,潍柴动力累计创造净利润204亿元,除了大约16亿元的分红外,厂房、设备等资本性开支非常有限;而与之相应的是货币资金的一路上涨:2007年,27亿元;2009年,66亿元…… 2011年,已达到创纪录的166亿元!
“潍柴要干嘛?很明显:要收购!”一位曾在玉柴工作多年、看着潍柴一步步后来居上的业内人士分析。
谭旭光的心思
在潍柴的“全产业链发展”中,处于原点的“核心产品”正是其赖以起家的——发动机;多年来,这把“动力之剑”已经磨得越来越锋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谭旭光都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他远大的抱负、洋溢的激情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让人惊叹;同时,他又是霸道、傲慢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常常使身边的人有一种压迫感。
不过,细心的人会感觉到,重组湘火炬之后,变化正静悄悄地发生。这个以“西班牙斗牛士”自居的汉子,开始时常在公众场合夸赞合作伙伴,与团队交流的常用语也从“应该如何”变为“你觉得应该如何”,甚至有意无意间融入一些“娱乐精神”。
“我在中国指挥一家上万人的潍柴集团,貌似成效还不错;今晚我来指挥一个乐队,大家觉得我行不行啊?”2011年10月20日,在 “中国动力”大型实景交响工业晚会上,谭旭光这样“亲民的”调侃着;在得到现场上万人异口同声的“行!”之后,这个业余二胡爱好者激情客串了一把“指挥家”。
那一天,是潍柴65周年庆典。除了你所能想象到的宏大场面,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潍柴对企业文化的格外关注与重新阐释。在吸收合并湘火炬之后,谭旭光曾亲自为“新潍柴”的企业文化定调:“包容、沟通、责任”;而四年后,还是这三个词语,只是“头尾互调”,变为:“责任、沟通、包容”。
企业变革,文化先行。潍柴重塑“责任”文化的背后,是企业愿景与战略的调整。2007年7月,谭旭光为“新潍柴”确立了打造“全球化的新型企业集团”的目标;自此以后,“全球化”一直是潍柴不变的追求,但何为“新型”,又将通过何种产品与服务实现,则处于不断探索中。2007年,对“黄金产业链”给予厚望的潍柴,将企业目标表述为以“汽车零部件及总成系统”为依托的“运输及工程设备提供商”;2009年,山东重工成立之后,“以整车整机为导向”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极”开始出现在公司战略中;如今,变化再次发生。
2012年3月,潍柴动力发布了“2011年业绩演示”,在“公司展望”环节中,“围绕一个目标、做好三个结合、实现四个突破、着重突出六个强化”的“战略圆环”颇为抢眼,而处于正中央的“核心目标”已悄然变为“成为世界内燃机领域的重要一级”。虽然按照该文件的“免责声明”,不应依赖“资料中所言的任何展望性语言”,但这一变化的重要性还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而随后,一则“陕汽集团将拆分上市”的消息,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黄金产业链”的讨论。
多年以来,“黄金产业链”已经成为潍柴和谭旭光的一个标签,成为其迅速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砝码,带来了数不尽的荣耀与想象空间。不过,盛名之下,质疑仍存。
首当其冲的是围绕陕重汽控股权的暗战。一个广为人知的看法是,虽然潍柴凭借51%的股权将陕重汽、法士特合并到了一张报表里,但严格来讲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公司,他们缺乏统一的权力核心、统一的战略——试想:如果谭旭光想以陕重汽为平台,引入国际知名重卡企业合作、重组,难度会有多大!(反观潍柴和凯傲的战略合作,仅用四个月就完成了!)
即使抛开“控制与反控制”的复杂争夺,单就商业角度而言,似乎也从未有人能够全面、清晰地回答:“黄金产业链”到底“黄金”在哪里?
自然,对潍柴发动机业务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家稳定的客户资源(市场份额),对下游客户更深入的了解,匹配性试验也会更加便捷……在拥有了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之后,潍柴动力还于2007年底推出了“动力总成”这一震撼业界的新品,并由此进一步巩固了话语权、定价能力及盈利能力——要知道,融合了“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这三大样的“动力总成”,几乎占了重卡总成本的一半左右!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